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詔安縣(古屬漳州府詔安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福建南端、閩粵交界處。南瀕東海與南海交匯處,西鄰廣東省饒平縣,北鄰平和縣、東接云霄縣、東山縣,西與饒平縣、南澳縣接壤。
詔安縣陸域面積1293.6平方公里,其中縣城區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8公里,海域面積273平方公里。
詔安縣下轄16個鄉鎮(區)、7個國營農林場,1個省級工業園區和1個正建中的金都工業集中區(海洋生物產業園),231個村(社區),人口61.3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0%以上。
詔安縣是“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繪畫)之鄉、“中國青梅之鄉”、原中央蘇區縣、福建著名的僑鄉和重要臺胞祖籍地。
2018年12月,詔安縣喜獲“2018年度中國十佳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示范縣市”。[1]
2019年,詔安縣地區生產總值284.87億元,比上年增長4.7%
歷史文化
編輯
詔安古老的土著文化,由于受中唐以后源源南下的中原文化影響,加之地處漳潮之交,對兩地文化兼承并蓄,逐漸演變發展。宋代陳景肅、吳大成等學者在漸山結廬講學,留有詩作傳世。明代葉亹、沈鈇、吳樸等著述甚多,沈起津以書畫著名。清代地方文化富有特色,道光至光緒年間沈錦洲等書畫名家形成詔安畫派;詩詞創作繁榮,有謝浣湘等名詩人;境內有潮劇、廣東漢劇等劇種;民歌、民樂、燈謎等民間文藝十分發達;還有全國獨具一格的鐵線木偶戲。民國出現公共藏書、創辦報刊、新美術創作和電影、話劇等新文化現象。[47]
詔安縣1950年組建文化館等文化機構。1953年設立收音站,1960年成立電影管理站。1981年后電影公司、電視差轉臺相繼創辦,1991年建立有線電視站,1994年又設立詔安人民廣播電臺。[47]
1956年組建縣專業潮劇團,上演傳統劇目并創作《一門忠義》等新劇目。古典詩詞創作復興,1985年后出現數十名創作勤奮、活動頻繁的作者。[47]
潮劇獲得新發展,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受到重視,1991年出版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集成。[47]
民間音樂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燈謎活動更加普及,1989~1996年燈謎好手在全國謎會中屢屢得獎。改革開放后文化市場欣欣向榮,政府主管文化部門依法管理文化市場,有力地促進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47]
書畫藝術之鄉[48]
詔安書畫,始自唐代。唐開元年間,著名書法家鐘紹京貶任懷恩縣尉,其人“字畫妍媚,遒勁有法”,其書風對九龍江流域書畫藝術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宋代,陳景肅、翁待舉等漸山七賢和應他們邀請來訪的丞相陳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學者陳淳、林用中,以及避禍隱居九侯山的江南趙嘉客、洛陽周直言等人的詩文書畫,豐富了詔安的書畫藝術。1150年(南宋紹興二十年)起先后興辦的石屏、漸山、丹詔等書院,促進了詔安書畫的交流與發展。
元代,到九侯山掛錫的僧無礙倚崖題刻的“九侯名山”4個擘窠大字,為閩省金石之寶,對詔安書法起了一定影響。明代末年,詔安書畫風氣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書畫名家。至今,詔安城鄉還保留著大量的明代碑石題記、牌坊榜書,挺拔遒勁,嘆為觀止。沈起津的《雙屏泰山廟記》被譽為碑林瑰寶。清代,詔安許多書畫家南下潮、汕、穗,北上滬、甬、揚、津、京等地,拜會各方名家,交流取經。而外地書畫家也不斷來詔交流,使詔安書畫家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技藝水平。詔安書壇畫苑一時名家輩出,出現了康瑞、劉國璽、謝廷爚、沈錦州、沈瑤池、謝琯樵、汪志周等書畫名人。當時從北方學成回詔的沈錦州在繼承詔安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大膽吸取北派畫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詔安畫派”。清末民國時期,詔安書畫家達80多位。馬兆麟等書畫家,大膽吸收海派之長,使詔安書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風貌。新中國成立后,詔安相繼出現林林、沈福文、沈柔堅、林仰崢、韓柯、沈錫純、沈耀初、許海欽等馳名中外的書畫家,以及在藝術上頗有建樹的一批中青年書畫家。[49]
改革開放以來,詔安書壇畫苑,新人輩出,能書善畫者參加各級美協、書協的有近百人之多,許多作品入選全國展覽并獲獎。《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記載歷代詔安籍書畫家23人;中國美術家協會13個常務理事中,詔安籍畫家就占了2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之職也曾由詔安人擔任,詔安書畫家在海內外藝壇盡領風騷。[49]
1993年11月,文化部群文司命名詔安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49]
2000年9月的首屆書畫藝術節被詔安人稱為該縣書畫藝術邁向市場的里程碑。書畫藝術節舉行了詔安縣首次書畫作品拍賣會,獲悉消息的省內外書畫家、競買者以及新聞記者、群眾紛紛趕來,參加拍賣的72幅作品有62幅成交,成交額達104.6萬元,其中已故旅臺畫家沈耀初的兩幅作品分別以32萬元和42萬元落槌。拍賣槌聲讓詔安書畫實現了其經濟價值,也喚醒了詔安人以此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新意識。他們培植書畫市場,發展書畫產業。縣城出現了博雅齋、墨緣居、文心閣等10多家畫廊,并頻頻到福州、上海參加拍賣會,參與競價拍賣,年成交額上千萬元,一些畫廊和書畫經紀人還異地發展,把畫廊開到深圳、廈門、漳州等地。[49]
特產美食
編輯
清明粿[50]
貓仔粥是詔安獨特的一種小吃。它以米飯、海鮮、家禽肉等為原料,是詔安的飲食文化的代表。[51]
清明粿如碗面大小,狀如龜背,頗似一個縮小的飛碟。制作清明粿采用野生中草藥“艾葉”或“鼠曲草”為粿皮原料,制作好的粿品呈綠色。清明節吃清明粿的習俗,在詔安等閩南人家已沿襲千百年了。[52]
和合包是詔安傳統名點,以其造型和寓意為婚喜、壽誕宴席必備的一道名點。詔安飲食不僅可在酒樓飯店享用,在沿街亦處處可見飲食攤檔。[53]
蝦棗湯屬于菜譜閩菜里的常見菜,蝦棗湯的主要原料有蝦仁。[54]
八仙茶:1965年在福建省詔安縣選育成功的無性系新品種。八仙茶系采用閩南烏龍茶制法,結合其品種特性精制而成。被農業部茶葉質量鑒測中心鑒定為名優茶。
黑葉荔枝,原產廣東,引入漳州、漳浦、詔安等地已有1400余年歷史。《漳浦縣志》記載:“荔枝舊鎮鑒湖最盛,烏石一村荔枝味最佳”,故也稱為烏石荔枝。主要分布在漳浦、詔安、漳州等地,種植面積10萬畝。其中漳浦栽培量最大,面積達6萬多畝,年產1萬多噸。[55]
“雙燈荔枝酒”被稱為“中國的香檳酒”,飲譽國內外。[55]
中國青梅之鄉[56]
詔安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具有紅星青梅特有酸中帶甜的香味,特別是因其富含果酸及維生素C,其半成品——干濕梅富有彈性,呈淡黃色,加工時果皮不易開裂,內含物不易流失,且腌制過程中只需加適量食鹽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劑就可達到保質期12個月以上,品質超過日本盛行的南高梅,符合日本的國家腌制標準,深受日本市場歡迎,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57] 是開發兒童和老年保健食品的最佳食物。[58]
著名人物
編輯
沈耀初[59]
沈耀初:1907年生于有書畫之鄉美譽的詔安縣士渡村。畢業后在家鄉教書育人,又創辦燕石畫社,從此以作畫為樂。1948年,沈耀初應朋友之邀,只身赴臺灣求生求藝。南詔鎮建有沈耀初美術館。[60]
沈福文(1906.02—2000)中國著名美術教育家,杰出的漆藝實踐家、創作家、新漆藝創作者,太平鎮科下村人。1930年受左翼文藝思潮的影響與陳卓坤、胡一川、李可染等人組建“一八藝社”,創作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反壓迫的木刻作品。[61]
沈柔堅(1919.10—1998.7)歷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海》美術科目主編,《中國美術辭典》主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沈冰山:詔安著名盲人畫家,1934年生。1994年出版《盲人沈冰山書畫集》,名載《中國殘疾人名人詞典》。
吳燕聰:2000年和2004年兩屆殘奧會金牌得主。2008年殘奧會三破世界紀錄,奪得2銀1銅。[62]
林茂光:中共黨員,少將。空軍工程建設總局廣州工程局局長兼安裝大隊大隊長,高級工程師、廣東省政協委員。[63]
張貞(1884—1963),字干之。陸軍上將。曾任方聲濤的福建靖國軍營長、旅長、福建自治軍前敵司令。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師師長。張部被先后改稱陸軍暫編第一師、新編第一師和第四十九師,均由張貞任師長。人稱其為“閩南王”。張貞還擔任過福建“剿匪”司令,并多次參加“圍剿”閩西蘇區和紅軍的戰爭。抗戰期間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風紀視察團第四團上將主任委員。1949年攜家眷去了臺灣,曾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