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尤溪縣,別稱沈溪,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置縣時隸屬福州,1983年始隸屬三明市。位于三明市東部,地處閩中、戴云山脈以北,毗鄰閩清、永泰、沙縣、大田、南平、德化。尤溪全境面積3463平方公里,居全省各縣(市、區)第二位,轄10鎮5鄉,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50133人[1] ,是三明市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縣[2] 。
尤溪素有“閩中明珠”之稱,也被稱為“中國金柑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革基布名城”“朱子理學文化名城”2010年被授予“千年古縣”稱號。2013年7月23日,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尤溪縣屬于原中央蘇區范圍。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3]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年,尤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5.05億元,比上年增長6.6%。
歷史文化
編輯
尤溪縣獨特節日活動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
過九節:農歷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后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歷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采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里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有的鄉村因習俗不同,這個節日定在初一、初七、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歷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御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
風景名勝
編輯
尤溪縣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全
尤溪風景名勝(11張)
縣自然景觀的景點主要有: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風景區、東湖風景區、閩湖景區、明山湖游覽區和中仙龍門場古銀杏群、聯合梯田、枕頭山、伏虎巖、倒排巖、蓬萊山、白巖山、秀峰山等自然景區;人文景觀的景點主要有:朱熹故居(沈郎樟公園)、洋中桂峰古民居、雙鯉盧興邦故居、西濱厚豐鄭氏大厝、中仙西華聚奎堡、西城后山渡民居、以及縣城金魚井、白鶴樓、文廟、福星塔、天后宮、保安寺、錦云亭、龍鳳亭、靈源院、福明宮等。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洋中桂峰古民居
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阜山自然保護區[10]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溪書院、聚奎堡、厚豐鄭氏大厝、桂峰蔡氏民居、西城盧家大院、公館峽民居
尤溪風景名勝(9張)
國家水利風景區
閩湖景區
中國五大魅力梯田、海西十大美景之一、全國首批農業文化遺產[11]
聯合梯田
福建省攝影創作基地
中仙龍門場古銀杏群、聯合梯田
特產美食
編輯
竹類產品
毛竹產品
毛竹
毛竹(也稱“貓竹),是縣內的主導竹種。尤溪縣1998年被省林業廳列為全省第一個毛竹豐產林培育技術標準化示范縣。
全縣現有毛竹種植面積45.7萬畝,其中畝立竹量140株以上的毛竹林達37萬畝。年生產商品毛竹200萬根
毛竹
以上,銷往全國各地。縣內開發毛竹系列產品達11個品種。
毛竹筍
春筍 春筍產期在立春之后到谷雨前,盛產期在驚蟄至清明期間。其外觀為褐色、花斑紋、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時挖取。春筍含水份高,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助消化,深受人們喜歡。1998年銷往省內外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達3000多噸。并制成清水筍罐頭外銷。縣內有7家加工清水筍罐頭廠家,加工清水筍罐頭3300噸以上,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冬筍 冬筍的產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產期為大雪后至小寒。筍籜外觀色澤為淡黃色,個比春筍小,個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數達2~3公斤以上。部分筍體呈腰鼓狀。也有個較小兩頭尖的稱“老鼠形”的,此形狀冬筍筍質量佳。
1997~1999年,全縣年產冬筍3000~5000噸。銷往省內外各地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保鮮后的冬筍還銷往香港等地區,以及出口到日本等國。
烏筍干
烏筍干為鮮毛竹春筍加工而成,鮮筍經烤干脫水加工成褐黑色干制品。該產品保質期長、耐貯運。縣內經選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烏筍干是質量上乘的高檔次食品。
尤溪縣的西城、管前、八字橋、坂面、臺溪、溪尾、中仙、梅仙等鄉(鎮)為主要產區。1985~1999年,年產量達100~150噸。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是深受歡迎的熱銷產品。
白筍干
白筍干也是鮮毛竹春筍的加工制品,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高食物纖維食品,不但營養豐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譽為“玉蘭片”的美味佳肴就是白筍干烹調而成的。
尤溪縣的白筍干加工技術要求甚高,質量等級分撿十分嚴格,有:繡湖、繡尖、繡片、黃標、鳳尾、下路等6個種類。尤溪縣白筍干產地主要在西城、八字橋、坂面、新陽等鄉(鎮)的部分村,新陽鎮的雙鯉村即是著名的白筍干加工地。一般年份的年產量達50~60噸,盛產年份可達100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福州、上海及香港等國內大、中城市。出口銷往泰國、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等國。
綠竹
尤溪縣綠竹以“馬蹄綠”竹種為主,主要植于尤溪、清印溪兩條水系的兩岸,面積達6萬多畝。1997~1999年,年產綠竹筍6000~10000噸,年銷綠竹1萬噸以上。尤溪縣是閩北最大的綠竹產地縣,也是綠竹筍產量最高的縣。綠竹的種植利用是尤溪縣一項重要的竹業經濟。2004年尤溪縣榮獲全國第一個“中國綠竹之鄉”稱號。1990年以后,全縣每年有大量的鮮筍銷往東南沿海各省的大、中城市。并制成筍絲、清水筍片罐頭、筍干等干制品銷往省內外及出口日本等國家。
中小徑竹
紫竹
紫竹也稱黑竹,竿小而色純紫,桿上呈現黑色斑點,竿圓筒形,高3~5米,直徑2~4厘米,竹竿長成后漸變紫黑色,竹直葉茂而富有層次。紫竹大的可制幾案、柜、架及工藝品等,顏色美觀。小竿可制簫、笛、煙桿、手杖、胡琴桿等。此竹還可制盆景或植庭院內供觀賞。由于竹材堅韌還可作釣竿。系珍稀竹種。該竹主要生長在聯合、中仙等鄉(鎮)。
方竹
方竹也稱“四方竹”,外觀方形內為圓形。竿呈鈍圓的四棱形,光滑有節,高5~8米,直徑1~4厘米。方竹竹筍產期在每年9~10月,為各種竹筍的淡季,加之筍質鮮嫩,是反季節的好食品。方竹主要產地在八字橋、聯合、梅仙、洋中等鄉(鎮)。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箭竹
箭竹竹竿高可達3米許,直徑大的12毫米,小的6~7毫米。呈深綠色。花成小穗狀,每穗2~5朵小花。花色呈淡綠,初夏時開。據記載此竹可作箭桿,因此得名。也可制作小花傘的傘柄;做庭院、花圃竹籬等,典雅美觀,增添觀賞情趣。系境內較珍稀竹種。
苦竹
苦竹也稱“傘柄竹”,是筍竹兩用竹種。全縣種植面積5.2萬畝左右。竹竿呈圓形,其節筒疏長、筆直;葉長而細,呈卵形,常綠不凋。每年四五月開花,每小穗含小花8~12朵,花綠色或淡紫色。竹頭較肥大,形狀各異,經栽培變種,可作盆景觀賞。苦竹筍葉甜中帶苦、脆嫩,常吃不膩,深受人們喜愛。被加工成的苦竹清水筍罐頭,銷往省內外,供不應求。
鳳尾竹
鳳尾竹竿細且長,叢生,高2~3米,竹徑僅6~8毫米,葉呈順序排列。每叢竹蔥飄逸,若微風輕拂,楚楚動人,如神話中鳳凰展尾,因得此名。因此竹均是聚集成叢,美態萬千,故被譽為“竹中少女”。有民歌贊此竹:“鳳尾竹如絲飄逸,月色下輕柔美姿楚楚迷人,徑使人流連忘返。”可見此竹是觀賞的佳品,一般栽植于庭院,供人觀賞。系珍稀竹種。
湘妃竹
湘妃竹形秀挺拔,高3~4米,竹竿直徑2~3厘米。竿和枝葉均有美麗斑紋,色澤典雅。可制作小桌椅等家具,天然形成古色古香之韻味。因此此竹可作為小型家具及工藝品的原材料。該竹成片成林較少,為較珍貴竹種。
石竹
石竹是中徑竹種,竹徑5~7厘米,高6~8米。為筍、竹兩用竹種。由于其竹材厚、質堅韌,所以以材用為主,筍用有保護性管理。竹材可加工成各種耐用性器具,如農具柄、扁擔、桌椅家具等。石竹筍清甜無苦味,脆嫩,出筍期5~7月。該竹原來成片成林較少。80年代末以來經逐年培植,全縣成片林達1萬畝左右。
羅漢竹
羅漢竹,又稱人面竹,竹徑3~4厘米,高4~5米。主要產地在洋中鎮上塘村。該竹基部竹節呈念珠狀,是稀有的珍貴竹種。植成盆景變種,有極高觀賞價值。21世紀以來少量加工高檔拐杖,銷往省內外。
少穗腫節竹
少穗腫節竹,為小徑筍、竹兩用竹。竹徑一般6~8毫米,高2~3米。產于湯川、溪尾、臺溪、管前等鄉(鎮)。竹材一般用于造紙。可供育秧架暖棚使用。21世紀以來有成批銷往中國北方作為冬季種菜弓架暖棚使用。該竹竹筍脆嫩甜美,是受人們喜愛的食品。所制筍干被譽為珍珠筍干,價值較高。該產品銷往省內外及臺灣、東南亞各國。
黃甜竹
黃甜竹為稀有竹種,種植面積僅3000畝左右。以筍用為主。筍味鮮美、清甜,筍質幼嫩。一般以清燉、炒食為主,還可鮮食。每公斤鮮筍價格達12~20元。
茶桿竹(亦稱篙竹)
茶桿竹是尤溪縣用途較廣泛的以竹用為主的竹。直徑2.5~5厘米,高達8~10米。成熟的竹竹質堅韌,彎曲到60~70度不會斷裂。可作農具柄、撐船竹篙,可加工各種耐用器具。該竹主要分布在城關、梅仙、聯合、西城等鄉(鎮),種植面積7000~8000畝,質地好的該竹,按大小每根價植可達10~20元。其筍脆嫩、有微苦,因其成竹價值較高,故較少食用其筍。
刺黑竹(亦稱觀音竹)
刺黑竹,竹徑3~5厘米,高8米左右。該竹分枝以下各節的氣孔上長發達根刺,故名刺黑竹。分布于全縣各地,不成林。竹質堅硬,以竹用為主,可制各種器具。筍也可食用,筍味清甜。每年10月出筍。
小觀音竹
小觀音竹,高僅60~80厘米,竹徑大的1~1.2厘米,小的僅5~7毫米,皮潤節密。一般供盆景制作用。成竹也可制作小工藝品及煙桿。聯合鄉是此竹繁衍最多之地。
食用菌
紅菇
紅菇是稀有的較珍貴的野生食用大型真菌。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紅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富含人體所需的幾種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可治療貧血,舒通血管等,還有很高的抗癌作用。
尤溪縣是福建省產紅菇的主要縣份之一。年產紅菇12噸左右,銷往全國各地。由于質量好,產量不高,所以每年均供不應求。
香菇
香菇
香菇是尤溪縣歷史悠久的傳統產品,有800多年的栽培歷史。
1999年全縣種植香菇3000多萬袋,鮮品產量達2萬噸左右,產值達6600多萬元。產品不但銷往省內外,并銷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及臺灣、香港等地區。
草菇
尤溪縣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進栽培草菇。發展至90年代,各鄉(鎮)均有栽培草菇。主要產區在管前、西城、新陽、城關等鄉(鎮)。已形成室內、室外堆栽、床栽及工廠化整年栽培技術。已開發出草菇保鮮鮮品、干品、速凍產品、罐頭等系產品。年產鮮品草菇800噸以上。1999年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香港等地區及出口到日本等國家。
靈芝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進人工原木栽培技術,隨著栽培工藝的不斷完善,靈芝產量占全省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福建省的靈芝主產縣之一。
尤溪縣靈芝的主要產區以坂面鄉下川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梅仙鎮的玉石村、小蕉村為主及輻射周邊各村。1999年全縣年產靈芝25噸左右,產值200萬元以上。
尤溪縣已開發出靈芝精粉、靈芝口服液、靈芝飲料、靈芝片劑等系列深加工產品。產品銷往省內外,并出口到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活水牌靈芝,沈城大酒店北側有賣,也有靈芝精粉等。
姬松茸
尤溪縣1994年在湯川鄉引種成功,1997年全縣種植面積發展到200多萬平方尺,1998年達到300多萬平方尺。由于姬松茸栽培主要以稻草為原料,尤溪縣又是福建省的水稻主要產區之一。所以姬松茸是尤溪縣重點推廣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之一,現干品年產量可達70噸以上。產品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
茯苓
尤溪縣的茯苓歷史上均是野生的,雖質量好,但產量極低。1964年,尤溪縣開始人工引種栽培獲得成功,逐步得到發展。1990年以后,全縣每年茯苓產量達50噸左右,是福建省的茯芩主要產區之一。主要產區在新陽、洋中、溪尾、中仙等鄉(鎮)。
雙孢蘑菇
尤溪縣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雙孢蘑菇。1998年全縣種植面積達600多萬平方尺,年產量達6000多噸。該菇原出產于每年的11月初,已提早到8月底9月初就可出產。21世紀以來又開發了反季節的該菇品種。
尤溪縣生產的雙孢蘑菇,80%以上制成罐頭食品銷往省內外及日本、東南亞各國及香港等地區。
果類產品
銀杏
尤溪縣是福建省現存古銀杏樹最多的縣份,人工開發種植銀杏的歷史也較久。據調查,現存的古銀樹有353株,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仙鄉的善鄰、吉安、劍溪及聯合鄉的連云、下云、云山、東邊等村。古銀杏樹一般零星分布,中仙鄉善鄰村龍門場、山坑有集中連片的古銀杏林,共有155株,是福建省最大的古銀杏群。據傳,這兩片古銀杏樹群始植于南宋年間,最長樹齡達800多年。縣內現存的古銀樹最高年份的產量株產干果(白果)達100~200公斤。
1980年以后,尤溪縣大力發展銀杏樹的栽培,至1999年,全縣新種植的銀杏達3000多畝,年產白果近百噸。產品暢銷省內外及港澳、東南亞一帶。
尤溪金柑
尤溪縣的八字橋鄉、管前鎮由于其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成為盛產優質金柑的主要產地,而以八字橋鄉的洪田村、洪牌村、管前鎮的洪村三個相連一片的“三洪”村及其相鄰的綠柳村、九曲村等出產的金柑品質最優。這幾個村是福建省的金柑主產區之一。
尤溪金柑最早植于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志》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尤溪縣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一。1997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省名優特又產品,優質水果柑橘類金獎。2001年尤溪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柑之鄉”;2002年尤溪金柑榮獲“福建名牌產品”,2005 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尤溪金柑地理標志已獲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審批通過。1997年,尤溪注冊了金柑鮮果“秀峰”牌商標,制定統一的銷售等級標準,打響品牌。尤溪金柑暢銷上海、杭州、廣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2004年,還通過廣交會走出向了東南亞國家。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制品廠,已將其制成罐頭、果醬出售。幾十年來廈門、漳州缸頭廠生產的出口水果缸頭,配上管前金柑打漿的桔香水吃起來桔香回味綿長,獨具風味而聞名全國各地。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紐荷爾臍橙
尤溪縣的城關、梅仙(丁地)、西濱、聯合、洋中、尤溪口等鄉(鎮)屬于低海拔的河谷盆地,丘陵地帶,土壤肥沃,熱量資源豐富,平均氣溫在19℃左右,適合于抗臍黃的紐荷爾臍橙的種植。尤溪縣于1990年從中國柑桔研究所引進紐荷爾臍橙,種植于上屬各鄉(鎮)。所產的果實,果皮橙紅光滑,果肉鮮紅汁多濃甜,清脆化渣,香味濃,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13%,每百克含維生素c50毫克。
尤溪“九都柚”
“九都柚”又名“九都拋”,為尤溪縣梅仙鎮梅營村的獨特產品,歷史上梅營的行政區劃屬九都故得名。梅營村處于尤溪河中游河畔,其地質為古代泥沙沉積形成的小河谷平原。
尤溪蘆柑(厚祿坪蘆柑)
尤溪蘆柑是尤溪縣的特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分布在尤溪河上游的坂面、臺溪兩個鄉。1990年以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997年產量達7500多噸。而以坂面鄉厚祿坪村的蘆柑質量最為優良而聞名省內外,因而有“厚祿坪蘆柑”獨特的稱呼。
1998年,全縣已投產的蘆柑面積1萬多畝(厚祿坪村達5500畝),年產蘆柑1.1萬噸(厚祿坪蘆柑達6000多噸)。產品遠銷廣東、澳門、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有大量厚祿坪蘆柑銷往俄羅斯等國家。
1979~1999年,厚祿坪蘆柑先后三次獲福建省名牌產品獎。其中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屆優質水果鑒評會上獲金獎。
尤溪果蔗
尤溪果蔗歷史上主要種植在梅仙鎮的梅營、坪寨及西城鎮的解建、聯建等村。歷史上全縣年產量150~200噸。1958年后由于過份強調糧食的種植面積,對經濟作物嚴重忽視,果蔗的種植面積急劇下降,全縣年產量不到20噸。
1978年以后,經濟作物的發展重新得到重視。幾個主要的植蔗村又恢復了傳統的植蔗局面,并進一步得到發展。1998年全縣該品種蔗的產量達到300多噸,除在縣內銷售外,還銷往鄰近各縣。
尤溪蘇柑
尤溪縣栽培蘇柑的歷史有百年以上。民國16年(1927年)版《尤溪縣志》物產篇中記載:“有仙柑、雪柑、蘇柑,微酸酢,九都(現梅仙鎮部分村)產者最佳。”蘇柑的主要產地在梅仙鎮的汶潭、梅仙、半山、坪寨,城關鎮的水東、埔頭,臺溪鄉的清溪、山兜、象山等村以及西濱鎮、坂面鄉的部分村。由于受土質等方面條件限制,蘇柑的產量不很高,全縣年產蘇柑不超過5萬公斤。
據資料記載,福建省西地區部分縣(市)有產蘇柑,但僅是房前屋后零星種植,唯尤溪縣部分鄉(鎮)有成片蘇柑種植。
中仙無核柿
無核柿,因其果實無核而得名;又因形似棗,又名棗柿;因含糖份高,又名糖柿。無核柿主要產地在中仙鄉的華仙、上仙兩個村,也有部分村零星種植。據《中仙鄉志》記載,該柿在華仙村的栽培歷史已有250年以上。
由于無核柿有無核、高糖以及自然生長性能良好和高產的優良特點。因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般嫁接后的柿三年即可結果,10年生單株平均產量達49公斤,最高株產量達125公斤。華仙村僅存的60余株百年以上的母樹,產量最高年份株產達200多公斤。1990年以后,其經濟價值得到重視,進行推廣栽培。90年代中期,中仙鄉發展無核柿近50畝,可采摘面積達20畝左右,年產量2萬公斤以上。
茶葉
湯川普濟茶
湯川普濟茶產于尤溪縣湯川鄉赤墓村的普濟巖,也稱普濟巖茶,又稱苦竹茶。該地海拔800米以上,清泉常年不竭,土質為黃紅壤,適宜該茶生長。每年產茶季節霧多、濕潤,這一地帶遍長苦竹。
這些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出的茶葉味純香濃厚,清甜又有微苦。此茶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有生津止渴、祛痰止喘、收斂、止瀉、消炎及治腹脹和消食等功能,還有治療浮腫的藥效。此茶連沖3~4次味質猶厚。故此茶葉是品味極高的清涼保健茶,是尤溪縣的名茶。
由于受地域環境的限制,普濟茶的產量不高,90年代年產僅1.5噸左右,故較名貴。
臺溪東巖有機茶
位于臺溪鄉高海拔地區,是全市第一家有機茶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產地。
著名人物
編輯
林積(?~1091)常平鄉進溪里白泉村(今新陽鎮中心村)人。宋慶歷六年(1046)進士,是尤溪縣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進士。
朱熹(1130~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轄),生于尤溪縣,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
詹榮(1500~1551年)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龜厝(新陽鎮高士村)人。擅長書法,尤精篆書。明朝靖邊將領。
盧興邦(1880~1945年)生于尤溪縣六都朱源里農家。國民革命軍獨立師長。
羅駿(1896~1985年),字鈺光,尤溪縣城關鎮建設東街人。民國5年,就讀于日本東京大學,并參加中華革命黨。
林松青(1920~1948年)云源鄉上云(今聯合鄉連云村)人。革命烈士。
林正恩(1921~1948年),今聯合鄉連云村人。革命烈士。
羅春俤(1925~1990年),女,尤溪縣梅仙鎮謝坑村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阮傳成(1933~2003年),1933年8月27日出生于泉州市鯉中區,全國綠化勞動模范。
李記中(1933~1996年),1933年11月10日出生于尤溪中仙華仙村農民家庭,原尤溪縣農業局副局長。
關合義(1921~1995年),1921年8月16日出生于平順縣陽高鄉南莊村,享受廳局級待遇離休。
吳龍駿(1927~1987年),1927年7月出生在尤溪縣管前鎮鴨墓村。
楊忠意(1933~1999年),1933年9月出生,尤溪縣洋中鎮后樓村人,曾任中共尤溪縣委第一書記。
蔡奇(1955~ ),1955年12月出生于永安縣(今永安市),歷任北京市市委書記、北京市市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