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您所在位置:首頁 > 目的地指南 > 亞洲 > 中國 > 福建 > 龍巖 > 永定

永定Yongdingqu

永定區(古屬汀州府永定縣)市轄區,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東連南靖縣,東南與平和縣交界,西南與廣東省大埔縣、梅縣接壤,西北與上杭縣...
詳細介紹

永定區(古屬汀州府永定縣)市轄區,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東連南靖縣,東南與平和縣交界,西南與廣東省大埔縣、梅縣接壤,西北與上杭縣相連,東北與新羅區毗鄰,總面積2223平方千米。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聚居、繁衍生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縣,置永定縣。2014年,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巖市永定區[1] 。

永定是“南方礦區”、“烤煙之鄉”,地熱資源居龍巖市第一位。境內溪流分屬汀江、九龍江、梅江三大水系,汀江、永定河、金豐溪、黃潭河、撫溪、岐嶺溪等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棉花灘水電廠為福建省第二大水電廠。永定是“紅色搖籃”,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亥革命爆發,在閩西首舉義師響應。1926年夏,在湖雷建立福建省第一個中共農村支部。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舉行“永定暴動”,建立福建最早的一支紅軍隊伍。永定是“客家故里”、純客家縣,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全國對臺工作重點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八大僑鄉之一。

永定是“土樓之鄉”,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布區。2008年7月,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2月,永定縣榮獲“中國旅游百強縣”稱號。

永定土特產主要有烤煙、永定菜干、紅柿、萬應茶和巴戟天等。特色風味小吃主要有麒麟投胎、孔明借箭、亂石雕花、八脆醉仙、菜干扣肉、牛肉丸、芋子包、八寶飯、四果湯、白斬雞(鴨)、糍粑等。[2]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永定指南

文化地理

歷史文化

編輯

人文鼎盛

早在新石器時期,永定已有越族先民生存、開拓。唐代客家先民入居永定以后,披荊斬棘、開荒墾殖,中原文化促進了當時永定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以后,“永定地處簡僻,而文風樸茂,甲第巍科為數郡冠”(民國《永定縣志》)。明清時期,永定有翰林13人,進士39人(其中武進士7人)、舉人340人(其中武舉人126人)。最為著名的有太平里青坑的廖家和金豐里泰溪的巫家。清康熙至光緒年間,青坑廖家自冀亨(字瀛海)傳下至25世7代中,共考中6名進士(其中5名翰林)和7名舉人,造就了“四代五翰林”的“翰林世家”,始有“獨中青坑”的熟語流傳。清乾隆年間,泰溪巫桂苑以教書為業,其四子中出了1名進士、其他皆為舉人,其孫宜福、宜禊都是翰林,曾孫也是舉人。三代人中,共考中3名進士(其中2名翰林)和4名舉人,尤其兄弟同官翰林院,士林一時傳為佳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永定作為紅旗不倒之鄉,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斗足跡,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染紅了永定的大好山河。永定先后有7000多人參軍參戰,其中近5000人為革命英勇獻身,涌現出張鼎丞等70多位國家和省(部、軍)級領導人、14位開國少將。

新中國成立以來,永定更涌現出許許多多黨政軍商學等各界的雄才翹楚,他們為國家和社會進步、地方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永定知名人士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張鼎丞,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閩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阮山,中央警衛局原局長賴祖烈,國家建材工業部原部長賴際發,解放軍偵技情報創始人之一戴鏡元以及蘇啟勝、張元培、王平水、王全珍、盧仁燦、盧克、陳忠梅、張云龍、張宜步、賴光勛、闕中一、熊奎、范陽春、熊兆仁等14位開國少將和賴銘傳、張曉劍、張桃祥、李天德等4位新時期少將,有中國土木工程學家鄭華和盧衍豪、盧佩章、林尚安三院士,有畫家胡一川、吳勛,有書法家陳榮琚、作家張勝友、音樂家江文也和鄭小瑛。此外,還有愛國僑領、“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錫礦大王”胡子春及清朝乾隆進士王見川、開發臺灣的先行者胡焯猷、“謎圣”張起南、現代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張錦輝、山歌大王李天生等。[16] 

客家土樓群

名勝古跡

新石器至宋代的古文化遺址有數十處。明清兩代的寺觀廟宇、塔、橋、石刻、玉器、金屬器、雕刻等,遺存豐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永定作為紅旗不倒之鄉,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跡遺址。

永定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福建土樓·永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17] ),國家水利風景區——龍湖景區等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湖坑鎮)、福建歷史文化名村1個(下洋鎮初溪村)。中國傳統村落4個(下洋鎮初溪村、湖坑鎮洪坑村和南江村、高頭鄉高北村)。國家森林公園有王壽山(含東華山)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福建土樓(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集慶樓、高北土樓群{承啟樓、五云樓、世澤樓、僑福樓}、振福樓、衍香樓)和西陂天后宮2處11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環極樓、永康樓、遺經樓、虎豹別墅、胡氏家廟、永定暴動遺址(金谷寺)、中共永定支部舊址(萬源樓)、北山關帝廟等15處31個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氣象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有湖雷招寶生態農莊1個;有湖雷萬源樓、金砂金谷寺、永定暴動遺址、岐嶺牛牯脖毛澤東主席紀念亭、西溪赤寨村軍政亭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6] 

開拓臺灣

初溪土樓群

永定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永臺客家淵源深厚。明末清初,永定縣就有部分居民移居臺灣。永定早期渡臺的有江、胡、吳、蘇、李等25姓,他們大都聚居于臺灣北部的桃園、苗栗、新竹等客家地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臺灣并于第二年開放海禁后,更多永定人入臺拓墾,僅雍正乾隆年間,高頭江姓有460多人、湖坑李姓有221人入臺。下洋人胡焯猷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臺灣淡水新莊,精通醫術,“出資募佃,建村落、筑陂圳,盡力農功”,捐良田創辦義塾明志書院開臺灣私人辦學之始,深受人們感戴,后被清廷和臺灣總督楊廷璋分別授予其“文開淡北”、“功資麗澤”的匾額,成為在臺灣傳播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抗日戰爭勝利后,永定縣城、坎市、高陂、撫市一帶有120人去臺從商、從政或從教。民國38年(1949),隨國民黨軍隊退居臺灣的軍政人員及家屬、也有部分永定人。新中國成立后,永定旅居印尼、緬甸等東南亞僑民僑民遭當局排斥,遷至臺灣369人,其中以金豐片人為多。據1992年7月臺北永定同鄉會整理的《永定縣在臺同鄉通訊錄》,永定遷臺人員有49個姓氏,占永定姓氏的一半,分布在臺北、基隆、桃園、苗栗、臺中、南投、宜蘭、新竹、高雄、屏東、花蓮、臺南、云林、嘉義等地。臺灣客家人中,從永定直接遷臺人員的后裔約有25萬人,從永定先遷到外地后再遷臺的后裔近30萬人。[16] 

東華山(5張)

改革開放以來,臺胞回祖地探親謁祖、修祠修譜的絡繹不絕,臺灣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各界人士紛紛組團前來訪問。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先后于2000年11月、2008年8月和2012年11月22日3次返回祖籍地下洋思賢村省親謁祖。海峽兩岸“大三通”后,永定先后多次組團前往臺灣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閩西客家族譜”展覽等文化活動;永定原創的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集《土樓神韻》于2010年5月首次走進臺灣在臺北縣(新北市)演出后,先后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苗栗縣、高雄市進行大型公演,引起熱烈反響。近年來,永臺加大經貿交流力度。在旅游方面,與臺灣旅游同行共同策劃、組織開展“十萬同胞看土樓”等系列活動,邀請千名臺灣專家、學者到永定考察,擴大永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共同打造“海峽旅游”品牌。在工業方面,先后引進臺商在永定成立國產(福建)水泥有限公司,投資“農民創業園”。[16] 

移民海外

永定客家人開拓進取,遠渡重洋,僑居海外歷史久遠。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前,就有溪南里蘆竹(今仙師鄉蘆下壩)盧姓人出國謀生。清雍正、乾隆年間,永定出國謀生人數逐漸增多。1840年鴉片戰爭后,山多田少的永定人民,因生活貧困,大批出國謀生人數猛增,形成第一次出國高潮。清咸豐、同治年間,永定下洋、大溪、湖坑、古竹、岐嶺、撫市等地人民大批涌向馬來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地區,形成第二次出國高潮。民國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大量永定人為了生存,紛紛逃往東南亞各地,形成第三次出國高潮。

據普查,永定有海外華人華僑約28萬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尼、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日本、美國、菲律賓等15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約3000人。改革開放以后,出國的大多數為技術移民或赴海外發展創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國家。華僑華人眷屬約6萬人,主要分布在下洋、大溪、湖坑、古竹、高頭、陳東、岐嶺等鄉鎮。以祖籍永定的華僑華人為主的海外社團12個。從1978年到2013年底,永定海外華僑華人捐資家鄉公益事業達2億元人民幣。華僑投資企業30多家,2013年僑資企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2009年11月和2011年10月分別在永定和馬來西亞舉辦世界永定同鄉懇親大會。[16] 

客家故里

永定是“客家故里”,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全省八大僑鄉之一,是著名愛國僑領胡文虎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的祖籍地。全區有僑港澳臺胞50多萬人,歸僑、僑眷20.68萬人。其中,自明末清初起從永定遷居臺灣的有49個姓氏,直接遷臺的永定籍后裔約有25萬人,是永定區現有人口的一半;先遷到外地后再遷臺的后裔近30萬人。以祖籍永定的華僑華人為主的海外社團有12個。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胞敬梓恭桑,愛國愛鄉,一貫對祖國建設、家鄉建設貢獻良多。[2] 

客家民俗(80張)

永定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俗風情異彩紛呈。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慶,舞龍、舞獅、擂大鼓、走古事,熱鬧非凡。春賽秋社的古風遺俗,不僅是永定客家人對幸福的期盼,更是對未來熱烈的憧憬、追求。永定客家人的民俗活動,舞龍舞獅最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湖坑鎮的李氏作大福、撫市鎮的舞蹈花燈和走古事、陳東鄉的“四月八”、坎市鎮的“打新婚”、高陂鎮西陂村“迎春牛”、下洋鎮的胡氏迎花燈等。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下洋鎮迎媽祖、湖雷鎮的張吳孔賴4姓元宵迎花燈、高頭鄉的元宵迎龍燈、大溪鄉的大鼓涼傘、大溪鄉迎關帝、高頭鄉高東村的武術舞獅,等等,豐富多彩,各領風騷。客家山歌、鄉村“打十番”、鑼鼓吹、木偶戲等自娛自樂的民間文藝活動,鄉土氣息濃郁。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廣東的梅州、福建西部的上杭、廣西的博白、江西南部的興國等地。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復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繼承了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18-19] 。

——坎市盧姓“打新婚”。流行于坎市鎮,起源于明朝中葉。每年農歷正月十一下午,坎市盧姓族人在林婆太墳前舉行“新婚祭”活動,俗稱“打新婚”。“新婚祭”主祭者是上年的“新婚頭”(第一個結婚的男子),參祭者是上年結婚的新郎倌,推舉族內一名年高德劭者充任“酒醉公”。祭禮完畢,“酒醉公”手持棉花裹的搟面槌,在兩名壯漢攙扶下,在每位新郎官背部有節奏地滾“打”,口吟“左(早)生貴子”、“右(又)生貴子”。整個儀式大約持續兩個小時方告結束。

——“作大福”。是永定金豐一帶的迎神賽會活動。湖坑鎮李姓三年一次的作大福尤為隆重,在農歷九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日間,將神轎輪流抬至各村祭祀;晚上,舊時做大班戲(人戲)、吊傀儡(木偶),現多舉行歌舞演出文藝晚會、放映電影等活動。

——陳東“四月八”。是陳東鄉有幾百年傳統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七到初九,歷時三天,親友云集。主要活動是迎神游村。

——撫市迎花燈、走古事。元宵節前后5天,撫市集鎮及周圍村莊居民迎花燈、化裝踩街游行的民俗活動。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延續。撫市迎花燈的特色是與舞蹈結合,人們提著形形色色的花燈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端。走古事,是指化裝成古代故事中的人物踩街游行,其表演的故事情節,大都來自歷代傳說、戲曲,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活動以姓氏為單位輪流舉行。[16] 

地方特產

編輯

永定地方特色產品較多,截止2007年9月,享譽海內外的主要有烤煙、永定紅柿、六月紅芋、永定菜干、萬應茶、小美蕉、“永定紅”花崗巖、金德啤酒、金豐米特釀等。其中永定菜干是傳統“閩西八大干”之一;永定烤煙素有“煙魁”之稱,是全國清香型烤煙的代表;永定紅柿已開發出柿餅、柿子糕、柿葉茶、柿霜、柿果酒、柿果醋等系列產品。[20] 

永定烤煙:前身是曬煙。清乾隆年間,永定曬煙加工而成的條絲煙就被譽為“煙魁”,并作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后,改曬煙為烤煙。永定素有“烤煙之鄉”的美譽,被列為全國41個優質煙基地縣之一。烤煙是縣內種植面積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經濟作物,成為永定農民和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永定紅柿:福建省產柿最多的縣,品質優良,遠銷省內外以至日本,經濟效益高。全縣紅柿種植面積5330公頃,產量5萬噸以上,逐步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的紅柿生產經營體系。成功研制柿餅、柿酒、柿脯、柿醬等系列產品,并陸續面市。

萬應茶:起源于清嘉慶年間,由陳東鄉著名老中醫盧曾雄依據三十多年臨床經驗,應用三十多種地道中藥材經過傳統中藥制劑工藝技術配制而成,可治多種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療效顯著,產品暢銷海內外。2007年,“采善堂”萬應茶被評為首批“福建省老字號”。并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

永定菜干:“閩西八大干”之一,已有400多年歷史。用芥菜經過幾蒸幾曬精制而成。制作精細,便于貯存,既可清蒸、干炒,亦可泡湯。用永定菜干做的菜干扣肉是閩西名菜之一。2011年,“永定菜干”被授予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去了永定都想去

去了永定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