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松溪縣(古屬建寧府松溪縣)隸屬于福建省南平市,位于閩浙交界處,武夷山麓東南側,古時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碧長溪”之稱,松溪縣因此而得名。松溪縣氣候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松溪縣總面積為1043平方公里。東去慶元縣城48公里,東南至政和縣城27公里,西至建陽縣城107公里,北抵浦城縣城75公里。松溪縣轄1街道、2鎮、6鄉。2018年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6.85萬人。
松溪縣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1] 2016年7月22日,松溪縣通過環保部國家級生態縣考核驗收,[2] 成為閩北首個國家級生態縣。
2019年1月9日,憑借松溪版畫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3]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4] 2019年11月,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5]
松溪縣2019年1-12月地區生產總值(GDP)815393萬元,增長6.5%
歷史文化
編輯
松溪縣歷史悠久,建置于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城南湛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相傳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大師歐冶子受越王之命,于湛盧山鑄成名揚天下的“湛盧寶劍”,其劍列中國古代五大名劍之首。
城西的九龍窯,是宋代燒制貢瓷的遺址,其古瓷已被省博物館收存。
松溪縣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及元代學者楊纓等人曾先后在湛盧山建造“吟室”講學授徒。
松溪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相繼復原生產的湛盧寶劍、九龍窯瓷品和民間版畫被譽為“松溪三絕”。[19]
地方特產
編輯
光餅面團裹以蔥花、韭菜末、肉末壓成小餅,貼置炭爐內壁烤熟。脆酥可口。
薄餅即春卷,面搓揉醒發后手工攤于熱鏊上,熟之揭起的薄片面餅,卷以豆芽、肉絲、筍絲、菇絲等熟萊,成卷筒狀。
小角是松溪獨有的名食,它既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點,也是酒席上的必備食品。
松溪地方特產(6張)
面茶用面粉和砂糖溫火炒勻,熟后再加油,有的捏成丸,有的散裝在玻璃瓶里,隨時都可以吃。
扁食本地人稱“扁肉”。
蒙丸不知何故取以此名。山粉、白砂糖、豬油攪拌后捏成龍眼大小丸子,蒸熟上盤,清香甜膩,亦為家宴點心,也是酒席上的必備食品。
社餅春分前后采摘山野一種荊棘植物盛開的肉質白花瓣,拌入米漿,油鍋煎攤成餅,別有風味,是歷代先民結社祭拜土神時的祭品,俗稱社餅。
艾粿初春采摘田野新發的艾草嫩葉,搗爛拌以米漿搓成扁園餅狀,蒸熟食用,有特殊清香之氣。
七層糕浸水磨漿,淋澆在銅鐵方形容器,置沸水上燙熟凝固再澆一層,往復七層,熟后倒扣,切成棱形塊。
油煎盞帶把鐵盞先淋一層米漿作外皮,上置拌制的羅卜絲、木耳絲、香菇絲、辣椒末餡,再澆覆一層米漿。浸入熱油煎炸,香酥麻辣,街頭小攤即炸即食。
主要景點
編輯
湛盧山
主要景點(3張)
湛盧山位于松溪縣茶坪鄉南,主峰湛云峰海拔1230米,為春秋戰國時越人歐冶子鑄劍(湛盧寶劍)之地, 爐冶遺跡尚存。春秋戰國時,歐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到山中冶煉天下第一劍之湛盧寶劍,因此而得名。[20]
白馬山
白馬山位于松溪縣中部,距縣城20公里,地處北緯27°3′,東經118°47′,北起項溪,南接摩林坑崗,西至馬厝,東臨渭田溪。面積為33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仙閣海拔1031米,年平均氣溫為14.1℃,是松溪縣風景名勝之一,是福建省自然保護區。[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