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您所在位置:首頁 > 目的地指南 > 亞洲 > 中國 > 福建 > 三明 > 沙縣

沙縣Shaxian

沙縣,古名沙陽,簡稱虬。東晉義熙中設沙村縣,屬建安郡,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改名為沙縣,隸屬建州。永徽六年(655年)...
詳細介紹

沙縣,古名沙陽,簡稱虬。東晉義熙中設沙村縣,屬建安郡,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改名為沙縣,隸屬建州。永徽六年(655年)之前時設時廢。歷屬建州、劍州、南劍州、南劍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自古是商賈云集之地,素有“金沙縣”之稱。1983年始隸屬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支流沙溪下游,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歷史上中原南遷移民的著名客家歷史文化之鄉(xiāng)。自西晉始,五胡亂華,永嘉之難,中原黃河流域河洛地區(qū)華夏漢民族不斷南遷,多次大規(guī)模南下入閩。

沙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南方重點林區(qū)縣、福建省竹子重點產(chǎn)區(qū)。蘿卜巖楠木種源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唯一以楠木為對象的保護區(qū)。沙縣小吃名聞遐邇。名勝古跡有開縣始祖靈衛(wèi)侯祠堂、唐代興國寺、宋代理學家羅從彥祠堂、明起義首領鄧茂七山寨、清代城隍廟和中國最大的依山鑿刻石臥佛定光佛。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沙縣指南

文化地理

歷史文化

編輯

歷史地位

沙縣的歷史地位顯要,其優(yōu)勢和特點有:

一是閩學文化的搖籃,據(jù)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早在20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地下出土的文物證明一萬年前人文就更為豐富了。已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達75處,還有大量的陶片、石斧、石錛、石鏃等生產(chǎn)工具的發(fā)現(xiàn),證實生活在沙溪兩岸密林深處的先民從事著推動社會進步的生產(chǎn)勞動。[8] 

二是先賢文化之地,歷史名人眾多。唐代出了一個影響廣東及東南亞一帶的著名高僧慚愧祖師(俗名潘了拳)。“雛鳳清于老鳳聲”的唐末詩人韓渥曾挈族入閩蟄居沙縣。宋代文教昌盛,出現(xiàn)“五步一塾、十步一癢”的盛況,全縣進士達129人,占歷代進士總數(shù)的86%,其中有閩學四賢之一羅從彥,有首倡在泉州設立專營與外國進行商貿(mào)活動機構的陳篝,有以直諫和詩文名聞朝野的京官陳瓘、鄧肅。還有謫貶沙縣的國史編修,后復出為相的李綱。明代三朝元老、戶部尚書陳山,清廉為政,更為后人稱頌。明宮廷畫家邊文進的花鳥畫被稱為“禁中三絕”,“宋元后一人”。[8] 

三是政治軍事重鎮(zhèn),自前379年始設軍事機構沙戌起,就一直是閩省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沙縣初設時,轄地南盡黃田嶺(今龍巖市界),西及站嶺(今江西省石城縣界),跨有如今的沙縣、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寧化等縣(市)的地域,南唐期間,沙縣轄地曾遠至閩西南的武平縣地。明代,鏟平王鄧茂七占據(jù)此地領導了一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成為東南諸省人民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光輝旗幟。清初,羅南生擁戴明皇室后裔在夏茂建號反清復明,成為清兵重圍之地。民國時期,沙縣為南北軍閥必爭之地,地方軍閥盧興邦盤踞沙縣長達10余年之久,1934年彭德懷和楊尚昆率中國工農(nóng)紅三軍團在沙縣建立蘇維埃政府。二度進入沙縣,并攻克縣城,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沙縣革命委員會。解放后,沙縣仍然是福建省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國防科工委的重要基地。1949年6月16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qū)、三明專區(qū)(地區(qū))、三明市。[8] 

地方俗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沙縣與其他地方又相異區(qū)域名俗語。現(xiàn)筆者信手拈來些有關沙縣地名俗語,并對每一條語作了精又簡的詮釋,使讀者朋友能夠細膩體會語句含義。

金沙縣、銀建甌、銅延平(南平)、鐵邵武:舊時沙縣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水陸交通方便,吸引眾多商賈云集于此。比喻沙縣蓋過其他地方,當時被稱為“千家之市”和“金沙縣”。

一沙(沙縣)、二尤(尤溪)、三清流:指沙縣女人比其他縣的女人更為亮麗。

延平枕(南平枕頭)、貢川席(永安貢川草席)、沙縣洋娟(女兒)不用挑:沙縣女孩長得個個漂亮美麗。

夏茂(沙縣一鄉(xiāng)鎮(zhèn)地名)三寶(母豬、花柰、煙葉),勝過糧草:舊時沙縣夏茂農(nóng)人靠“三寶”養(yǎng)家湖口。

瑯口(沙縣一鄉(xiāng)鎮(zhèn)地名)進城九個彎,燙碗面食(餛飩)舍不得吞:鄉(xiāng)下人進一次城不容易,買碗餛飩都舍不得吃。

有錢沒錢瑯口過年:指瑯口人好客。舊時的沙縣縣城在瑯口對岸,那時瑯口碼頭喧鬧,水陸通衢,桅桿林立,市井繁華,商賈云集。到了年關,年總是要過的。在許多的“紅燈區(qū)”里,勝利的商賈來到這里,受到歡迎;失意的商賈,來到這里,同樣也有下榻的地方,也有舊情人的歡迎。

瑯口街道長又長,紅酒雞蛋燉冰糖:指瑯口人盛情好客。

沒米下鼎(鍋),不上西霞(沙縣一鄉(xiāng)鎮(zhèn)地名)嶺:舊時窮人再窮,也不愿到西霞謀生。傳說古時此地為“南蠻十八寨”之一,行人一過際口,但見兩峰凜然對峙,凄迷野草間,五百多級石階直貫山巔。土匪經(jīng)常出沒此地,外鄉(xiāng)行人不敢經(jīng)過此地。

十頭街(沙縣一街道地名)賣人肉:指天氣很冷,人都凍僵了。

城前(沙縣西門地段)搬城底(沙縣步行街至東門地段),綠豆燜糯米:一些東西搬來搬去。亂煮一通,莫名其妙的意思。[22] 

方言俚語

沙縣方言屬于閩方言的閩中方言區(qū)。

閩中方言分布在沙溪流域,包括沙縣、永安市和三明市的三元區(qū)、梅列區(qū)。1500年前,這一帶只有沙縣的設置,屬建安郡管轄。那時的沙縣話和建安郡所屬各縣的話應是比較接近的,從今天的沙縣話,我們還可以找到和閩北各縣(建歐、建陽、松溪、政和、崇安等)方言相同的特點,例如露、素同音,李(李子)、使(使得)同音,肝、番同音、是,十同音,寅,姨同音;又如玩說嬉,打說□,吃說鎑,縫說連,豬說□等等。

閩中方言區(qū)各市、縣、區(qū)的方言差異較小,彼此都可以通話。但是,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北片的沙縣話和南片的永安、梅列暨三元話之間又有一些不同。

沙縣位于沙溪口,歷來靠著木船和閩江下游有經(jīng)濟聯(lián)系,閩江下游通的是閩東方言;東北部與南平市連界,南平鄉(xiāng)間通行的是閩北方言;北部和西部與順昌、將樂、明溪毗鄰,這三個縣是閩方言和客贛方言的過渡方言。這幾種各不相同的方言對沙縣方言都有一定影響。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沙縣經(jīng)歷過多次動蕩,唐末的黃巢起義在這里擺過戰(zhàn)場,明代鄧茂七起義則以沙縣作為根據(jù)地,清末的太平軍也在這里打過仗,這些農(nóng)民革命失敗后,失散的義軍和前來鎮(zhèn)壓的官兵都在此定居下來。近百年間,又有江西人、福州人來此經(jīng)營商業(yè)、手工業(yè)和航運業(yè),閩西客家人來此造紙,浙江人來此種植香菇,還有更多的閩南人先后來此墾荒制茶,成批地移民定居。所有的這些社會生活因素都對沙縣方言的演變發(fā)生過影響。

沙縣方言以城關鳳崗鎮(zhèn)的話為代表,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的話和城關話大同小異,通行無阻。縣境之內(nèi)還有幾種方言和城關話有明顯差別,此外還有一些小方言島。這些不同的方言分布如下:

湖源話,通行于縣南湖源鄉(xiāng)和大洛鄉(xiāng)的華口村,使用人口5000多。湖源話和尤溪縣新橋話、大田縣后路話、永安縣槐南話大同小異,連片相通,是一群閩南話和閩中話過渡地帶的混合型方言。

青州話,通行在縣東北除洽湖村以外的青州鎮(zhèn)各村,使用人口約一萬,和南平市境內(nèi)的閩北方言比較相近。是閩北話和閩中話的過渡方言。

夏茂話,通行在縣西北部的夏茂鎮(zhèn)和梨樹鄉(xiāng),使用人口約四萬,夏茂話受到順昌、將樂話的一些影響,但和沙縣話還沒重大差異,彼此可以通話。夏茂鎮(zhèn)倪居山瓦溪、新建等自然村的話更接近于將樂方言。

閩南方言在縣內(nèi)的分布有閩南(南安、永春等縣)移民聚居的自然村,例如青州鎮(zhèn)的洽湖村,西霞鄉(xiāng)的南豐村、富口鄉(xiāng)的巖地村、虬江鄉(xiāng)村尾村的水南峽自然村、梨樹鄉(xiāng)的紅坪村、曹邦垅村;也有一些是和本地人雜居的移民戶,主要散布在高橋、富口、虬江、大洛、西霞等鄉(xiāng)。全縣范圍內(nèi)比較集中的閩南方言島有數(shù)十個,人口有一萬多。

客家方言島分布在夏茂鎮(zhèn)東街村的砂坑自然村、水頭村的碗廠自然村、高砂鄉(xiāng)的池滄村、虬江鄉(xiāng)的靈元村半嶺自然村。此外,高砂鄉(xiāng)椒畔村的松坑畬族自然村,以及南陽鄉(xiāng)木科村的田口自然村等畬族自然村通行的畬語與客家方言也大體相近,可以通話。說客家話的多為早年從閩西長汀、連城等縣移民而來,俗稱“汀州人”,多住在半山腰的村落。全縣說客家話和畬語的近2000人。

在縣東部和尤溪縣交界的一些村落如鄭湖鄉(xiāng)箭坑、大爐村,南陽鄉(xiāng)的華村,南坑仔鄉(xiāng)的龍泉、泮嶺村,大洛鄉(xiāng)的高坑洋村,還有富口鄉(xiāng)的土橋村,西霞鄉(xiāng)的張坑灣村通行的是尤溪話(近于城關話而不同于新橋話)。這部分人口有一千多人。

由于沙縣城關話使用人口多,影響也大,以上所列通行非城關話的地區(qū)不少人也兼通城關話。

在城關青州一帶,不少人能聽懂福州話。

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半個多世紀以來,沙縣已逐漸普及了普通話。如今學校里推行了普通話教學,機關企事業(yè)形成了說普通話的習慣,市鎮(zhèn)和農(nóng)村墟場也都可以通行普通話了。[23] 

風景名勝

編輯

沙縣有淘金山長達38米的華夏第一巖雕臥佛、省級名勝風景區(qū)七仙洞、省級楠木林自然保護區(qū)羅卜巖以及“十里平流”、“七峰疊翠”、“洞天瀑布”、“二十八曲”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興國寺、古城墻、孝子坊民居以及東南沿海現(xiàn)存最大的城隍廟等古跡,還有被譽為“肩膀上的藝術奇葩”,獲得了中國第五屆民間藝術會演金獎的沙縣肩膀戲。

淘金山

華夏第一臥佛---沙縣淘金山

淘金山位于沙縣城西3公里處,海拔501米,總面積6平方公里。景點始于宋代,盛于元、明兩代,宋朝宰相李綱、大理學家羅從彥、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等都在這里留下足跡,共有摩崖石刻30多處。景區(qū)林木茂盛,擁有全國唯一的連片生長的野生千年鐵樹群、宋桂花樹和梅花六角丹等珍稀樹種。景區(qū)內(nèi)長38米、寬10米、高11米的錠光臥佛是全國最大的石雕臥佛,臥佛后面的山群有一尊約4公里長的山體綠色大臥佛,山與佛渾然一體,如“佛中佛、佛心佛”。古剎錠光禪院和佛光洞是唐朝名僧慚愧祖師潘了拳悟道之地。[24] 

十里平流

十里平流——沙縣沙溪河

沙縣歷史上較著名的名勝古跡有宋名相李綱命名的“沙陽八景”,即“七峰疊翠”、“十里平流”、“瀛洲夕照”、“瑤池夜月”、“豸角秋煙”、“洞天瀑市”、“呂峰晴雪”、“鳳崗春樹”。現(xiàn)僅存二景,十里平流在沙溪河大洲至瑯口一帶河段,沙溪河上游大都灘多流急,蜿蜒曲折,至此則河面開闊,水流平緩,泛舟江中,只見兩岸或青山疊翠,或樓宇臨江,沉影如黛,搖曳多姿。宋李綱詩云:“平溪綠凈見游魚,十里無聲若畫圖”。[24] 

城隍廟

城隍廟地處城關東門文廟路,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福建省同類建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1996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二十八曲

沙縣二十八曲

即性天峰,在城東二里仙洲東側,海拔400余米,上山石砌小道700余米,拐28個彎,故稱“二十八曲”,峰頂舊有古性天庵,后圯廢。1984年群眾自發(fā)集資10余萬元重修,并在山頂及沿途興建亭臺樓閣,植樹種花,形成新的風景游覽區(q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廷發(fā)將軍1988年為該風景區(qū)題詞:“峰峻溪清”。[24] 

陳山寨

在大洛鄉(xiāng)鑼鈸山上,為明朝鄧茂七起義軍大本營,海拔約1500米,山上有跑馬道、練兵場,右側有一巨石狀如平臺,相傳是當年的指揮臺,站在練兵場,依稀可見沙縣、三明、大田的村落,故又稱“三望坪”。

洞天巖

洞天巖離城25里許,石壁嶙峋,草木蔥翠,沿新開公路盤旋而上,可抵達青山環(huán)抱之中的洞天巖水庫,豐水期則有瀑布飛瀉,喧騰直下百余米,有加飛珠濺玉,空谷生雷。順山泉而下,有古佛云巖、臨清池、永和洞,井有古代摩崖石刻十余處,其中一處沒于水中,鏤有9米見方的大字被清泉漫頂,水花翻卷,隱隱約約顯出“枕流”二字,摩崖石刻于1984年8月初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 

七仙洞

沙縣七仙洞

七仙洞地處富口鄉(xiāng)郭墩村,1985年8月,南京大學自然資源考察組協(xié)同環(huán)境保護辦公室對七仙洞進行考查,初步發(fā)現(xiàn):七仙洞有大小洞7個,分上洞、中洞、下洞(即暗洞),上、中洞相連,有洞口7個。洞內(nèi)有大廳2個,可容納上百名游客,大廠之間有曲狀廊道連接,洞中鐘乳、石筍造型各異,有的宛加天龍飛騰,有的形如牛角逼人,有的似仙人梯田層疊,有的似隨波漂流的海蜇,洞深處有一蝙蝠廳,中有蝙蝠無數(shù),1984年9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的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唐鄧光布將軍墓、陳山尚書墓、陳山尚書夫人墓、李太監(jiān)父母墓、陳了齋祠堂、進谷橋、明代古城墻等。[24] 

瀛洲夕照

東門外仙洲,又稱瀛洲,地處東溪與沙溪會合處,每當夕陽西下,綠島披上金輝,江水紅如瑪瑙,虬城靜臥于朦朧薄幕之中,云雪變幻于逶迤遠山之上,可謂金碧輝煌,氣象萬千。

興國寺

興國寺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歷代均有修葺,宋名臣李綱謫貶沙縣時住此,自稱“寓軒”,故又稱“寓軒舊址”。現(xiàn)存一殿占地面積近500平方米,1984年原貌進行整修,木構梁架,雕鐵裝金,飛橡翹脊,富麗堂皇。西側有2株千年古樟,相傳為李綱讀書處,1996年11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呂峰山風景區(qū)

呂峰山位于沙縣大洛鄉(xiāng)寶山村

呂峰山

鑼鈸頂,距縣城40公里,海拔1293米,交通便利,軍用公路直達山頂。著名的沙陽八景之一“呂峰晴雪”指的就是呂峰山冬季的雪景,山上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成片野生的杜鵑花、梅花、竹林,適合開發(fā)山地四季花園;高海拔氣候使這里夏季特別涼爽,為避暑的絕好去處;人文遺跡有明朝鄧茂七農(nóng)民起義軍根據(jù)地陳山寨遺址、“呂峰晴雪”碑亭等。沙縣猛龍蔬菜基地已在這里安營扎寨,并初具規(guī)模,該基地的開發(fā)將帶動高山綠色農(nóng)業(yè)觀光旅游與生態(tài)避暑旅游的蓬勃發(fā)展。

特產(chǎn)美食

編輯

沙縣甜燒麥

沙縣小吃傳承了古代中原華夏民族漢族的食文化,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jīng)濟實惠而著稱,共有162個品種,常年上市的有47多種,如扁肉、芋餃、米凍、豆腐丸、香芋餅、青草凍等等。扁肉,既可作點心,又可作菜肴,是沙縣最普遍又最受歡迎的小吃。1997年中國烹飪協(xié)會在杭州“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沙縣廟門扁肉店制作的餛飩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25] 

“沙縣小吃”中的翡翠餃、水果塔等63個品種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扁肉、燒麥、芋包、包心豆腐丸、芋餃等43個品種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2003年,沙縣被中國飯店協(xié)會授予“中國小吃之鄉(xiāng)”稱號。2006年11月14日,中國烹飪協(xié)會認定沙縣為“中國小吃文化名城”。[25] 

沙縣小吃城全景

“牛系列”是沙縣夏茂鎮(zhèn)的傳統(tǒng)菜肴和小吃,有十幾個品種,最有名的是燉牛腩、牛腳筋,最經(jīng)濟實惠的是燙牛百葉、牛肚邊,最早出名的是牛肉干,以及牛頭碎肉、熟內(nèi)臟,街邊小吃有米漿灌牛腸、米漿灌牛肺和米漿牛血。同時,夏茂還有別有一番情趣的“游春牛”民俗,花鼓燈開道,一男一女風在春牛后,殿后的是一對長方形的燈箱。

沙縣是產(chǎn)糧區(qū),以大米作原料的小吃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將大米煮成飯,再制成品的為糍粑類,它是沙縣最古老的小吃,圍繞它們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風俗習慣,如立冬家家舂糍,新房搬遷請酒,開席必吃糍,正月初二、祭祀土地公、清明掃墓必供;第二類是將米磨成漿,再通過油炸、蒸、煮等工序做成食品,這類小吃主要有油炸漿糍、米凍、泥鰍粉干、鍋邊糊等,其色、香、味俱全。

主要特色小吃有:燒麥、扁肉、芋餃、泥鰍粉干、魚丸、真心豆腐丸、米凍皮、米凍糕、富口豆干、水晶蒸餃、拌面[26] 。

著名人物

編輯

羅英笏:清朝乾隆年間探花、全浙提督;

張廷發(fā):夏茂鎮(zhèn)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鄧子基:國際知名經(jīng)濟學家、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

鄧力平:福建省政協(xié)副主席、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嚴正:原福建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去了沙縣都想去

去了沙縣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