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邵武(古屬邵武府邵武縣)素有“鐵城”之稱,地處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稱南武夷。1983年10月撤縣建市,現轄12鎮3鄉4個街道,全市總人口30.8910萬人(2016年)[1] ,全市土地面積28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15平方公里。[2]
邵武歷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歷史上曾出了2個宰相、7個兵部尚書、 271位進士,邵武市和平古鎮還是世界黃氏宗親尋根謁祖之地,后唐工部侍郎黃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各國。宋代名相李綱、文學評論家嚴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戰爭時期曾先后設立過閩贛省委、閩中特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
邵武是閩北“林海糧倉”。是中國、福建省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邵武市森林覆蓋率達70%,森林面積319萬畝,林木蓄積量1402萬立方米,是福建重點林區和四大林產加工中心之一。同時,境內水利資源理論蘊藏總量30.4萬千瓦,地下礦藏20余種,瑩石儲量居福建省第一位。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3]
2019年,邵武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244.25 億元。[4]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5]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稱號。
方言
編輯
邵武話是贛語的一個方言,據《福建省志·方言志》、《閩語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等權威著作,福建的贛語區主要分布在邵武、光澤、建寧、泰寧等閩北縣市。其中邵武話內部可以分為城關片、洪墩片、和平片、金坑片4個小片。城關片通行于水北、城郊、沿山、吳家塘、拿口等鄉鎮的廣大地區,稱之為“邵武話”;洪墩片通行于洪墩鎮和張厝鄉一部分,拿口鎮一部分;和平片通行于和平、大埠崗、肖家坊、桂林等鄉鎮和張厝鄉部分地區;金坑片只在西部一小塊地區使用。
旅游
編輯
邵武西區
邵武是武夷旅游勝地。地處閩西北“綠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離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僅71公里,南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泰寧金湖僅74公里,與省級風景名勝區將樂玉華洞141公里。是溝通閩西北“綠三角”武夷山、金湖、玉華洞三個“角”的必經交通樞紐。境內有天成巖、4A級云靈山大峽谷漂流、4A級瀑布林溫泉旅游度假區、和平古鎮、千嶺度假區、千年銀杏樹、音樂噴泉、黃氏峭公祠、民俗館、李綱祠、嚴羽公園、熙春公園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吃住、娛、購等基礎設施齊全。
名勝古跡有唐建寶嚴寺、李忠定公祠、滄浪閣、宋窯遺址。將石自然保護區位于境內。[2]
著名人物
編輯
李綱故居[12]
李綱:(1083—1140年2月5日)字伯紀,南宋抗金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宋代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25]
黃峭:(872-953),后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錫公的長子,遠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官至工部侍郎。[25]
嚴羽:南宋詩論家、詩人,著《滄浪詩話》。[25]
黃伯思:(1079—1118)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學家、書法家、書學理論家。[26]
張三豐:元季儒者、武當山道士。自稱張天師后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