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寧化縣(古屬汀州府寧化縣)隸屬于福建省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東鄰明溪、清流縣,西毗江西省石城、廣昌縣,南接長汀縣,北界建寧縣,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沖。境內南北長78.29公里,東西寬68.08公里,總面積2407.19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東溪、西溪會合于縣城東郊,稱翠江。[1]
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寧化是中央蘇區縣之一,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且享受西部地區政策待遇。2011年底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客家習俗)之鄉”。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2] 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3] 。2020年4月,寧化縣達到脫貧退出條件,退出福建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稱號。
風景名勝
編輯
自然景觀
天鵝洞群國家級地質公園規模達248平方公里,地下石林為國內唯獨的地質奇觀,其溶洞數量、密度、規模居“八閩之冠”,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罕見的洞群世界”、 “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巖溶藝術博物館”;黃慎故居地、國內最深天然內陸湖,與天鵝洞群相輝映的“蛟湖”,水深103米,旱不降、澇不溋,為南方水域奇觀;省級自然保護區牙梳山,生態原始、物種多樣,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態休閑觀光場所。
紅色圣地
寧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軍長征的四個起點縣之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寧化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會議后,毛澤東率部途經寧化時,曾寫下光輝的詞章《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當時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為革命犧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冊烈士達3300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寧化籍將軍有張新華、張雍耿、孔俊彪3人。
革命遺跡豐富、文物保存良好、紀念建筑宏偉、史料留存豐富,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具有許多珍貴的紅色遺存(址)和文物,其中“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軍醫院舊址、北山革命紀念園”等3個景點被國家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景點之列。為充分發掘和保護寧化這一珍貴的革命紅色遺產,發展紅色旅游業,寧化縣計劃大力發展以弘揚“蘇區烏克蘭、長征出發地”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產業,現已完成《福建省寧化縣重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方案》的修編和初審,擬建設景區配套干線公路(大跨度交通)、景點基礎設施、景點遺跡遺址修繕與文物維修及布展陳列等3個項目,概算總投資77968萬元,其中景區4條外部配套干線公路項目投資67936萬元,景區基礎設施項目投資7812萬元,文物維修和布展陳列項目投資2220萬元。該項目建成后,全縣將形成“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北山革命紀念園—石壁客家祖地—牙梳山自然保護區”及“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紅軍醫院舊址—湖村蛟湖”等兩條旅游線路,形成2日游規模。
特產美食
編輯
綜述
寧化穗利牌大米和綠風牌細木工板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正泉盛”、“淮土”2個商標獲市知名商標稱號,三和木業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十環認證”,客家源牌紅薯粉絲、寧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個產品獲綠色食品標志,綠色食品認證取得零的突破。
燒賣
寧化·燒賣
燒賣是寧化客家傳統小吃。把芋子煮爛,剝皮,搗皮糊狀,摻入地瓜粉反復揉搓,切成小圓團,捍成圓形的皮,再用蔥、香菇、瘦肉丁、蘿卜等做餡,包成圓錐形,放入蒸籠約20分鐘,取出裝盤,灑上麻油、醬油,趁熱食用,有嫩、香、鮮的美味。
伊府面
寧化·伊府面
伊府面簡稱“伊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漢族著名面食之一,以雞蛋面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饑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澤金黃,面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制成不同風味的伊府面,被人稱贊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是速煮面的“老祖宗”。將洗凈的瘦肉、香菇、紅蘿卜、魷魚干切成絲、蔥切成段,再將切好的肉絲上漿待用;油鍋燒熱,將上好漿的肉絲炒至呈白色時起鍋,留余油下入蔥段、魷魚絲炒香,再將紅蘿卜、香菇絲和滑過油的肉絲下鍋調入精鹽、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后起鍋待用;將燒開后的高湯調好味裝碗里,扁面放入開水鍋中燙熟,撈起瀝干水后,放入高湯碗中,再將炒熟的餡料蓋在面上,灑上熟芝麻,滴上幾滴味極鮮和香油上桌即可。
韭菜包
寧化·韭菜包
韭菜包,又名米包子。寧化縣客家傳統小吃。用優質大米磨漿,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將頭茬韭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團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后裝盤,趁熱即食。特點:清香撲鼻,味鮮皮滑。
魚生
寧化··魚生
魚生又名生魚片,寧化傳統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迅速去鱗、皮、內臟,再剔去排刺,然后橫切成薄片,灑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口,為下酒名菜。[28]
大卷
寧化·大卷
大卷是寧化客家傳統宴席上的主菜。把豆腐搗碎,拌入切成丁狀的蘿卜、瘦肉、筍等原料,調入適量的地瓜粉,放籠內蒸熟后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蔥花,其味鮮美。
老鼠干
老鼠干是寧化縣特產,舊"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獲的山、田鼠,剝去皮毛,置糠入鐵鍋,將鼠架其上加蓋,用炆薰成干。寧化田鼠干有滋補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豬肉、冬筍、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適口,為下酒名菜。
辣椒干
寧化·辣椒干
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寧化名產。它以色澤鮮紅、透明、皮薄、味香、油質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而馳名中外,暢銷港澳、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客家擂茶
寧化·擂茶
寧化客家擂茶是一種飲料。將自制茶葉(淮山茶葉或大茶葉)、青草藥、茶油、放入擂缽,擂爛,再倒入煮熟的綠豆(或赤豆)、豬小腸、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鮮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饑,且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松丸子
寧化·松丸子
松丸子是寧化客家傳統小吃。寧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時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輕輕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節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蔥頭、地瓜粉、香菇丁、荸薺丁等等,捏成圓球狀,投入油鍋中炸至黃色,撈起瀝干備用。其制法:將豆腐弄碎,伴入切成丁狀的蔥、瘦肉、荸薺、冬筍等原料,再捏成小圓團,在干地343粉中滾一下,水燒開后放入,再加調料,煮熟,連湯一起食用。
紅棗薏米湯
寧化·紅棗薏米湯
紅棗薏米湯:將上好的薏米洗凈后用高壓鍋壓爛(注:壓時水是薏米的5-6倍);將紅棗、枸杞洗凈后上籠加水蒸熟后待用;將壓好薏米湯和紅棗加入糖調和即成。特點:健脾除濕,營養藥用皆宜。
著名人物
編輯
寧化客家歷史上,英才輩出,自唐至清考中舉人152名、進士50名、狀元1名。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有90余人,出國留學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寧化人著書立說300余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標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嶧山石刻》被譽為后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寧化縣志》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致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書法家伊秉綬其隸書別開生面,名重于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水電專家張啟舜、生物學家范必勤、高級經濟師陳忠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馬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