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您所在位置:首頁 > 目的地指南 > 亞洲 > 中國 > 福建 > 龍巖 > 連城

連城Lianchengxian

連城縣,隸屬于福建省龍巖市,簡稱“蓮”,別名蓮城,地處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脈南段 ,地處于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點,縣境東鄰永安市...
詳細介紹

連城縣,隸屬于福建省龍巖市,簡稱“蓮”,別名蓮城,地處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脈南段 ,地處于閩、粵、贛三省的結合點,縣境東鄰永安市、新羅區,南接上杭,西接長汀,北倚清流。2018年末,轄17個鄉鎮,[1] 地區通行閩西客家語。

據《讀史方輿紀要》,南宋置蓮城縣,因縣治以東蓮峰山而得名。元代改為連城縣。宋元符間(1098-1100)建蓮城堡,屬長汀縣,紹興三年(1133)設蓮城縣。元至正六年(1346)改名連城。隸屬汀州、汀州路、汀州府、汀漳道。1929-1934年先后在新泉、蓮峰建立縣蘇維埃政府,曾一度改名明光縣。1938年,福建省抗敵后援會遷移到連城。1949年11月6日解放,隸屬龍巖專區(地區)、龍巖市。

連城縣是革命老區和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既是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縱深連片發展重點區域,又是內地連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樞紐;擁有“中國優秀旅游縣”、“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 “中國連城白鴨之鄉”、“全國武術之鄉”和“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等榮譽稱號。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2] 2020年4月,達到脫貧退出條件,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 

2019年,連城縣戶籍人口344542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8.66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8.4%。

連城指南

文化地理

歷史文化

編輯

民俗文化

姑田游大龍

姑田游大龍:姑田游大龍,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每年元宵節,連城縣姑田鎮民間都要舉行游大龍的民俗活動,祈福人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規模和神龍的形象,歷史上最長的大龍為二百三十六節共計一千余米長,創吉尼斯世界記錄。2002年元宵節的大龍,龍身有237節,加上龍頭、龍尾,整條龍長達950米,被譽稱為“姑田大龍甲天下”、“天下第一龍”。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苗。2012年,大龍的長度為771.9米,并打破了世界紀錄。

河源十三坊進公太

河源十三坊進公太:進公太為福建(簡稱閩)閩西一帶留傳的民俗盛世,以祭祀開閩王王審知為主題。河源十三坊即祭祀公太的十三個區域集體,主要是位于閩西連城、長汀兩縣交界處的十三個村落,其中又以連城縣內的朋口鎮、宣和鄉居多(過去宣和全鄉叫上河源,朋口鎮管轄的其中五個村叫下河源,統稱河源里,每個區域集體舉辦一年,以十三年為一個輪回,故活動相當盛大,而舉辦的十三個區域集體有“河源十三坊”之說。十三坊的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初三都要舉行紀念開閩之王王審知的廟會即“進公太”,連城縣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長汀縣的鐘屋村等鄰近鄉村也參加河源十三坊的入公太。

羅坊走古事:據傳,昔日連城羅坊常鬧旱、澇災,當地舉人把流傳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自此流傳延續至今有幾百年了。走古事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中國山村狂歡節”。

林坊大龍

林坊大龍:林坊游大龍是林坊林氏家族傳統文化藝術活動的遺產,發軔于明朝初,已有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清朝年間,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縣做工時,潛心學到了扎龍和制作技術。后經過幾代先輩對龍制作技術改進,林坊大龍別具一格,彰顯特色。龍頭高大威武,雄壯秀麗,色調和諧富有濃厚的文化內涵。龍頭口中含著紅彤彤的龍珠,頭上虎鼻、鹿角、腰間鷹爪拔出,身披龍須,龍更顯龍蟠虎踞,生龍活虎,氣勢凌人。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節定為游龍慶豐收迎新春的慶典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2001年林坊大龍代表龍巖市參加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在古田的演出活動。[29] 

芷溪花燈制作人黃世平(2張)

芷溪花燈:芷溪花燈,由蘇州引進,以宮燈為主燈,分二層結構。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鰲魚燈,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多達99盞小燈。點燈用特制玻璃燈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每個花燈要12人抬護,元宵節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曾出過110多個花燈長隊。花團錦簇,琳瑯滿目,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十分壯觀,有"紙包火的奇跡"之稱。

北團游大粽:農歷一月初六至十三,是福建省連城北團上江坊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動。從初六起,村民們開始用上萬片粽葉縫制粽衣,1個粽用120斤糯米,制作成1.6米高的大粽。初七晨大粽下鍋,蒸煮4天4夜,十二日用金箔,吉祥紙花等妝粉大粽,供奉于宗祠。十三日出游,村民們抬著1個個大粽,鳥銃、鳴鑼開道,彩旗花傘引路,一路吹打,浩浩蕩蕩,沿村道游行。熱鬧完畢,大粽則分給村民,保佑各家五谷豐登、五業興旺。節日一過,春耕大忙就開始了,民間習俗仍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憧憬。

犁春牛

犁春牛:中原傳入連城南部地區,尤其盛行于芷溪、新泉兩地,約五百多年歷史。每年立春前后,以家或片為單位,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整個隊伍,由七人的鑼鼓隊開道,二位童男女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利燈。牽牛僮牽著用紅綢布扎花絮披頭的健壯耕牛,后接犁田、送飯、釣魚、挑柴、抬農具、讀書、擔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余組成。牽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興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聲。他們卷袖、赤腳、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圍裙。觀眾多時還要唱山歌,儼然是一幅模擬春耕勞作的熱鬧非凡的春耕圖。

連城拳: 明洪武年間(1385年),南田(連城縣隔田村)黃氏千七郎公之妻張氏四娘,與本縣巡檢張繡是河南同鄉,素為戚誼之交。巡檢張繡任職屆滿,請張四娘的長子黃張生挑運行李隨其回河南,到河南后,張繡便推薦黃張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孫三位僧人為師,練習少林諸般武藝達三年之久。雖時間有限,但黃張生依然學得三位師傅的精髓要領。黃張生返回家鄉后,將其所學盡數教授給族人,因此隔田武術得以沿襲不衰。后經黃觀杰等人在實踐中刪改后精益求精,使武術套路更加精煉、充實完善。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堪稱武林奇葩。連城拳有南田黃家拳和洋地巫家拳兩種。

提線木偶書法:連城木偶歷史悠久,五十年代初,著名的木偶表演藝術家徐傳華,曾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表演節目,并應邀赴前蘇聯、波蘭、捷克等國訪問演出,被譽為中國木偶表演藝術大師。他的嫡傳弟子李明卿,從事木偶表演藝術21年,他的"木偶書法"被國際新聞媒體和藝術界同行們贊譽公認為世界首創神州一絕,此項表演節目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之最。[30] 

美食文化

連城紅心地瓜干: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干”之一,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干之鄉”。連城鄉村土質松軟,酸堿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干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松軟,營養豐富,遠銷東南亞和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番薯干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態,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隨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游擊時物資匱乏,饑一頓飽一頓。后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饑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后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連城白鴨:連城白鴨出產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全身羽毛潔白,因為黑色的腳丫和頭部,當地又稱“黑丫頭”?!叭珖ㄒ凰幱螟啞保傍喼袊狻?。清代《十藥神書》記載,連城白鴨治咯血、虛癆等病癥,是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食品,中醫和民間對鴨均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祛痰開竅、寧心安神、開胃健脾功效,廣泛用于治療小兒麻疹、肝火、無名低熱高燒和血痢,對癌癥患者具有緩解病痛、輔助治療作用。清朝道光年間被列為"珍品、貢品"。經廈門大學生物系和省農科院中心室試驗測定:連城白鶩鴨含有17種氨基酸和10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膽固醇含量極低。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地瓜干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捆板:亦稱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遷后,因當地不種小麥,無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創造,北風南味,別具特色。連城南部地區,幾乎家家會做,人人愛吃,街頭小吃攤上也時有出售。

九門頭:連城傳統火鍋名菜,別名燜九品。源于連南朋口溪流域一帶,俗稱“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制成。此菜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的功效,是藥膳兼濟的佳肴。由于食用的是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包括了牛身上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敝f。

已列入全國名菜譜。

芋子餃:芋子餃皮呈玉色,形如半月,內包豬肉、香菇、大蔥等原料調制的餡心,食之皮嫩餡香,潤滑適口,是連城城鄉群眾逢年過節必制的傳統名食,在連城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傳,早期制作的芋子形如“米桃”(壽桃),俗稱“桃子”,又因芋餃上席后須趁熱食用,放涼后則香味流散,故又有別名“趕燒”(趁熱之意)。

四堡漾豆腐:福建客家菜四堡漾豆腐,是福建閩西連城縣客家的特色佳肴。已有300余年的歷史,與明清時期四堡的印刷業繁榮有著很大的關系。據說,當時印刷工場的工人日夜勞作十分辛苦,家人就專門烹調出一些清心潤胃、滋陰養元的菜肴給他們補身體,漾豆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菜。以四堡當地特產的一種“五月黃”豆為原料制成的豆腐,嫩白滑爽,滋味香鮮。福建客家菜四堡漾豆腐就是以四堡產的豆腐為原料制作的。

雪花魚糕:連城群眾喜愛吃魚,不僅因為魚肉鮮嫩可口,營養豐富,且“有魚”象征“富足有余”的好兆頭。連城菜中有多種多樣的淡水魚菜肴,其中尤以“雪花魚糕”制作精細、造型新穎、鮮嫩可口,成為宴席中的上等菜肴。“雪花魚糕”選用鮮凈魚肉,剝除皮、骨,配以肥豬肉、地瓜粉、蛋清及調味品制成,將魚肉搗成魚泥,肥豬肉剁成肉泥,投人地瓜粉、味精、胡椒粉、鹽、姜汁、蔥汁等攪拌均勻,裝人圓盤中,放鍋中蒸熟后出鍋劃成菱形片,再把蛋清抹在蒸后劃成片的魚糕上,回鍋蒸3分鐘即可上席。

“雪花魚糕”又稱雪花銀片、烊魚,裝盤后觀之如銀似雪,食之鮮香滑嫩。喜慶宴席中,人們常以出不出這道名菜作為宴席是否豐盛的標準,以至有“不出烊魚不成席”之說,在閩西首屆“山茶花節”評比中,此菜獲風味小吃第一名。[30] 

特色文化

連城蘭花

連城蘭花:連城植蘭自宋始,以朋口鎮桂花村最為有名,百余戶人家幾乎家家種蘭,有100余個品種。20世紀80年代末朋口農民聯合成立了蘭花開發公司,在鎮所在地建起了近萬平方米的蘭花輔。1994年第四屆中國蘭花博覽會上,朋口農民栽培的建蘭新品種“三友梅蝶”“南斗素”“陽生素”,分獲銀獎和2項銅獎。全縣現有養蘭戶2000余戶,栽培以素心建蘭為主的130多個品種,并曾出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

連史紙:連城宣紙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所以是精裝印刷、復制描繪、書畫裝裱的好材料。連城在姑田鎮建立了皮宣紙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許多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把連城的宣紙當作饋贈親友的佳品。

連城根藝:連城根雕始于宋末元初,前人的作品大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擺設的吉祥動物。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品種類不僅有人物、花卉、動物,還有花插、幾、案等。[30] 

風景名勝

編輯

連城縣

2011年11月27日,在位于連城縣文亨鎮的省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85億元的天一國際溫泉度假村項目現場,溫泉泡池區、接待中心、酒店客房等建設已基本完成,一期項目元旦前將竣工投入試運營。連城縣圍繞打造中國旅游強縣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以項目為抓手,精心策劃生成、組織實施旅游服務中心、溫泉度假村等18個項目,總投資17.53億元,著力完善旅游要素,打造優越環境,壯大旅游經濟。該縣以政府為主導,各級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積極爭取中央和各級資金支持,實施培田創4A級旅游區、冠豸山創5A級旅游區、旅游服務中心、客家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等項目。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公司實施海峽客家論壇中心、溫泉度假村、賴源旅游區開發、新泉溫泉酒店等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推動森林山莊、連城大酒店等星級酒店改造升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該縣安排縣領導、部門掛鉤項目,對重點項目組成專門的班子負責協調組織實施;財政、國土、林業、交通、旅游等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做好項目資金、用地、建設等保障工作。這些項目基本上已經開工建設,推進順利。2012全年接待游客301萬人次、增長35%,旅游總收入14.5億元、增長52.1%;依法收回并履行冠豸山經營權;連城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天一溫泉度假村、培田古村落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馮地村被評為省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成功舉辦客家元宵狂歡節、“魅力冠豸山·茗匠之星”大型演唱會、海峽客家旅游歡樂節和溫泉旅游節等“四季連城”旅游文化年活動。[31] 

風景名勝

綠色生態游

冠豸山風景區

冠豸山風景區——連城冠豸山【豸,在此讀寨(zhai)】,因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位于福建連城縣城東郊1公里。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46平方公里,由獬豸冠(冠豸山)、石門湖、天寨(竹安寨)、九龍湖、云霄巖(旗石寨)五個游覽區組成,集山、水、巖、洞、泉、寺、園諸神秀于一身,雄奇、清麗、幽深。她被稱為“客家神山”、“三江上游第一觀冠”。豸山以其天生麗質于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區”,2008年被列入“中國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2009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梅花山里的老虎

梅花山——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于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交界地帶,總面積22168.5公頃,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區,位于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俗稱"梅花山十八洞"。被中外專家稱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翡翠”,是享譽全球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是“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有陸棲野生動物362種,獸類6日20科66種,鳥類17目40科198種,爬行類3目10科40屬69種,兩棲類2目8科29種,還有魚類5目14科51屬65種,貝類4目15科27種及浮游動物9目32科170種,有昆蟲20目150余科2000余種,大型真菌116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華南虎,金錢豹、云豹、金貓、黑鹿、梅花鹿等42種珍稀動物和金斑啄鳳蝶,詹彩臂金龜等珍稀昆蟲。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竹混交林,竹林,亞熱帶山地灌叢,草叢等11個植被類型63個植物群系。區內植物種類僅維管束植物有184種734屬1628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區的有觀光木、福建柏、鐘萼木、傘花木、青岡林、紅豆杉林、柳杉林等23種,珍稀植物60余種。

賴源溶洞:位于連城縣賴源鄉上村,著名的有三洞:仙云洞、幽琴洞、石燕巖。

民俗文化游

四堡

四堡——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是我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金瓶梅》等一千余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培田(2張)

培田古民居:堪稱中國客家人莊園的宣和鄉培田古村落,她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個書院、二座跨牌坊構成,規模宏大,工藝精湛,歷史悠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攏屋之后發現的又一世界建筑奇葩,承載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筑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筑精品。2005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榮獲“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客家大宅門——萬人古村芷溪:芷溪位于連城南部,自明清以來先后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國內罕見、規模龐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筑群。

中華山性海寺:中華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是八閩名剎之一。該寺四周樹木蒼翠,綠竹掩映,環境幽靜。占地4000多平方米。寺內建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還有放生池,池上的拱橋直通大雄寶殿,殿深14米,寬18米,正中供華嚴三圣,形象壯麗雄偉。大殿左右為鐘鼓樓及法堂等。大殿后為藏經樓。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該寺于1983對外開放。

望云草室和連南區革命委員全舊址(張氏家廟):望云草室為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在連城縣新泉鎮。

去了連城都想去

去了連城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