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湖里區,隸屬于福建省廈門市,位于廈門島北部,三面海域環抱,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南與思明區交界,陸地面積73.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0公里。[1-2]
湖里區成立于1987年11月,是廈門特區發祥地。1980年,國務院批準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圍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鄧小平同志在湖里親筆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隨后經濟特區范圍擴到廈門島,2010年擴至廈門全市[1] [3] 。
湖里區是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的中心,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第六位,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是廈門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 [4]
2019年,湖里區下轄5個街道,另設有1個開發區、1個保稅區[5] ,常住人口102.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97.30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49.52億元、747.78億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為0:42.4:57.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2.61萬元,折合1.83萬美元/人。
位置境域
湖里區南面與思明區接壤,東面與同安區、翔安區港灣相連,西面通過海滄跨海大橋與海滄區相連,北面借助高(崎)集(美)海堤和廈門跨海大橋與集美區相通。介于北緯24°29′—24°34′,東經118°04′—118°02′之間,陸地東西向最寬處13.8公里,南北向最寬處8.7公里,陸地總面積73.77平方公里。[2]
湖里區政府
地形地貌
湖里區南部多丘陵,最高峰仙岳山海拔212米,東、西、北為海蝕階地,主要以紅土臺地為主,地勢較低平。廈門島屬于基巖島,地質結構屬于火成巖。島內有變質巖和花崗巖兩類巖石。廈門地區的地殼大部分以上升運動為總趨勢,以斷裂、斷塊差異運動和間歇性運動為主要形式,海岸地貌基本分為海蝕和海積地。[9]
氣候特征
湖里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最熱月與最冷月均溫差不足16℃,盛夏海陸風明顯。東部和北部沿海11月至翌年3月東北風,氣溫較島西南部低2℃左。春季易雷暴、大風、冰雹、龍卷風等。3、4月易生霧。2月均溫較低,雨量增多。3月氣溫始增高。4月氣溫升幅最大,東南風增強,溫濕度大,易生冰雹、雷暴、大風、暴雨、龍卷風。年降水量1411毫米,年均溫20.5℃。[9]
歷史文化
編輯
方言俚語
湖里區位于廈門島的西部至北部。原屬廈門島上“禾山區”的一部分,民間舊稱“山場”,或叫“頂禾山”(禾山的上半部)。湖里區本地人所講的方言屬閩南方言的廈門話,它跟市區的廈門話有一些極小的差異,但跟廈門市區的廈門話能互通無阻。有人將它稱之為廈門話的“禾山腔”。這種“禾山腔”語法與閩南話的廈門話相同,語音與詞語略有區別。
語音方面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一是廈門市區讀“i”韻母的一些字,湖里區多數讀“u”韻母。二是廈門市區讀“in”韻母的一些字,湖里區讀“ai”韻母。詞語方面的小差異,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一些詞語的讀音跟市區不同。最明顯是相當一部分人將“母親”叫作[au3a3],這可能是“阿母仔”[a1bu3a3]的合音。二是有一小部分事物的叫法跟市區不同。湖里區內部的差異更小,大概可分為4片:一是以區政府所在地的枋湖為中心,包括原后埔、江頭地區;二是五通、高林等地區;三是高殿、寨上等地區;四是鐘宅地區。除了鐘宅地區外,其他3個地區之間的差異幾乎不容易看出來。鐘宅的百姓多是畬族,但他們卻不說畬語,而是說閩南方言。鐘宅百姓所說的閩南方言跟湖里區的閩南方言是比較一致的。其差異也不明顯,給人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是鐘宅百姓的口音里常帶有一個話尾詞“搭[tah]”,相當于普通話的“啦”。另外,個別詞語的讀音或叫法也有一點不同。[20]
民俗民風
婚嫁習俗
結婚時吃喜餅、喜糖,本地俗稱“糖仔餅”。出嫁時攜帶象征吉利的春谷、大麥、芋子、火炭、生鐵等“12 項”。結婚當天,新郎、新娘都要進行“上頭”。新娘出嫁是用彩帶花束裝飾的花車。結婚時新房要擺湯圓、米糕,要讓小男孩先在新床上“翻床”。喜筵之后,眾賓客鬧洞房,本地俗稱“嘩新娘”。婚禮之后新娘向長輩敬茶,長輩回之以禮品,叫“壓茶盤”。[21]
生育習俗
婦女懷孕叫“有身”,產前的一個月稱“順月”。嬰兒誕生滿月,雅稱“彌月”,要修剪嬰兒的胎發,所以滿月俗稱“剃頭”。嬰兒周歲俗稱“度晬”,周歲開始,小孩要穿鞋了,所以周歲又叫著“穿鞋”。[21]
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實行火葬,習俗由繁及簡,但基本延續了舊時的初喪、小殮、大殮、出殯、下葬、孝祀,既煩且費。逝世本地稱“過身”,凈身后給死者換衣服俗稱“張穿”,古稱“小殮”。喪眷圍在逝者旁過夜,稱“守喪”;封棺之后喪眷守靈柩而眠,叫著“守靈”。出殯本地稱“出山”,靈柩移到公眾場所,接受送葬親友的祭奠,稱為“謝拜”。來年的正月初三,逝者的家中“燒新床”,祭亡靈。之后逝世周年都要祭拜稱“做祭”。[21]
歲令節俗
時序節俗中,民諺稱春節“初一早,初二早(早早就去拜年),初三困到飽(不宜出門,可以在家睡懶覺),初四接神,初九天公生,十五上元瞑?!贝竽瓿跻徊怀韵★垼幌匆隆⒉粧叩?,不汲水。初二女兒攜女婿回娘家拜年,俗稱“查某囝日”。初四擺果品和“三牲”,上香“接神”。
初九為“天公生日”,敬拜相當隆重。元宵節本地叫作“上元”,觀燈而不吃元宵。本地有的在清明節,有的在三月初三“三日節”掃墓、“壓墓紙”。鐘宅鐘姓掃墓之后在祖墓前架灶煮供品供大家分食,叫“吃祖墓”。端午節用粽子祭祖先,在門戶上掛艾草、榕葉辟邪。在舊觀念中,七月是“鬼月”,忌辦喜事、搬新居。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要祭祖,在此前后數日村社輪流“做普度”祭拜鬼神。中秋俗稱“八月半”,在家中用紅米龜祭拜祖先,近年來本區在仙岳山土地廟舉辦土地公信仰文化節。立冬和霜降吃藥膳補身。冬節隆重地祭祖,主要祭品是湯圓。十二月二十四俗為送神之日。本地稱除夕為“廿九暝”。用豐盛的飯菜和發糕、咸粿祭拜祖宗和神靈。吃年飯叫圍爐,年飯中要有魚和血蛤。除夕夜在供桌上擺紅柑、春飯、發糕迎春祈福,上面都插紅色的“春枝”。[20]
高殿湖山宋江陣
湖山宋江陣表演形式是由民間武術愛好者扮演成梁山好漢表演各種武打陣式和武術套路,民間俗稱“套宋江”。表演時搭一布城或彩樓為城門。開場時,鑼鼓齊鳴、龍獅列陣,分別由兩人執丈大旗和丈二大槌帶領眾好漢分兩路出城布陣,其陣法有“黃蜂出巢陣”、“內外環陣”、“面線拗陣”、“刀馬陣”、“連環陣”、“長蛇陣”等。在“長蛇陣”后,開始表演單打、雙打、多人對打等武術套路,最后勝利凱旋,入城收場。[21]
鐘宅畬族送王船活動
鐘宅送王船一般四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確定在固定的農歷月份中的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依序有瀾海宮中選“頭家”、頭家“跋杯”定吉日、八月“安龍骨”、開造王船、請“大廳爺”、神明走鏡、 王船巡游、送王船等。[21]
飲食習俗
茶俗
湖里流行閩南茶俗。當地人稱用大茶杯浸泡茶葉的喝法為“大肚茶”,多數人的喝法是將“茶心”,即茶葉放入稍大的茶壺,沖泡后倒在瓷杯中喝。20世紀90年代之后盛行“功夫茶”,家家戶戶有茶桌(茶幾)和一整套茶盤、小茶壺、茶缸、茶盅、茶杯、茶漏、茶鏟。“吃茶”的說法已經被“泡茶”所取代。泡“功夫茶”講究程序和功夫,大多是用紫砂茶壺、白瓷茶杯,程序有孟臣沐浴、水淹七軍、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講究。
農耕經濟時期農忙時除了飲用茶枝泡的整桶的茶水之外,還飲用夏枯草、板藍根、甘草、“蠶仔葉(桑葉)”、“五根草(車前草)”、“牛頓草”、“查某刺”等草藥煮的涼茶;也有用綠豆、綠竹心煮茶,用以解渴、消暑。驅寒去濕則有“姜母茶”,用紅糖和老姜燒成。
待客的最高禮節是白糖水煮2粒雞蛋的“雞蛋茶”。新娘“捧茶”待客時,一般用冬瓜糖、桂圓、枸杞泡的“冬瓜茶”。
茶俗還表現于各種祭拜的禮儀當中。年節或神明紀念日,拜神拜佛要敬獻3杯“清茶”。平常則在佛龕面前擺放茶葉,以代替日常“敬茶(水)”。[20]
酒俗
當地沒有自釀酒的習俗,但過年過節和各種禮儀必以酒為禮。訂婚要辦酒席,待嫁要吃緣酒,結婚要辦喜酒;生兒育女要辦滿月酒、四個月酒、“度晬酒”;送行有“順風酒”,迎歸喝“下馬酒”、“接風酒”;祭祖敬神的祭祀凡是有牲禮的就要有酒,合稱“牲醴”;喪事祭拜都要祭酒,最后還喝“喪酒”。待人接客,凡席必有酒。酒席上每上一道菜要先喝酒,但飲酒不強求,即使是勸酒,也不過是三杯,叫做頭杯敬酒,二杯“好事成雙”,三杯“無三不成禮”,而且有“敬者先干”之例。轄區內未流行劃酒拳。
飲酒以米酒、高粱酒為主。20世紀50年代后期有番薯酒、甘蔗酒,品味低劣。80年代后時興喝啤酒,90年代起時興葡萄酒。
藥酒為大多數人所歡迎,“固本藥酒”、“萬全堂藥酒”久盛不衰。不少人用當歸、黨參、枸杞、桂圓等中藥泡制藥酒,“吃補”時和著雞、鴨等食物食用。在霜降、立冬、冬至和婦女坐月子時,所吃的滋補食物一定要摻藥酒。
待客時,斟酒者右手握酒瓶,左手護著酒瓶或右手,以示敬意?!捌叻植琛朔志啤?,酒太多太少都是失禮。客人則還以“叩指禮”,用拇指、中指和食指三指聚攏在桌上輕叩,以示謝意。更普遍的是主人斟酒時,客人右手掌心向上,手指指向酒杯,表示感謝。[20]
家常食俗
本地人把“謀生”說成“賺吃”,還有“吃飯皇帝大”,“歹命做也要好命吃”之說。除非有特別的急事,不然是不能打擾正在吃飯的人,家長也不打罵正在吃飯的小孩。
有的上了年紀的婦女每逢初一、十五不吃早餐,謂“減大頓”,節食,留與子孫享用。
農耕經濟時期,日常三餐以大米、番薯為主食,一般是中午吃干飯,早晚吃稀飯。煮大鍋稀飯時,撈出一小部分當成干飯,叫做“撈飯”,敬神或是給干重活的人吃。用小咸草袋或紗布做成的小米袋子裝上米放入大鍋稀飯中煮,撈出來叫做“袋仔飯”,讓小孩子吃。
吃飯有不少規矩。碗底留飯叫“討債”;小孩子留碗底會被說將來“娶貓某(麻臉妻子)”;雞爪俗稱“雞腳爬”,小孩子吃雞爪寫字時手會抖;吃飯忌用筷子指人;忌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祭奠死人時才把筷子插在飯上;忌用筷子敲碗敲碟,據說那是討吃、吵吃;忌用手掌托著碗底,據說乞丐才那樣端碗;不能手抓筷子同時又拿燙勺打湯,不能在進食時發出“嘖嘖”聲,否則會被視為“沒教示”(沒教養)、“餓鬼”;招待客人時,客人不能先動筷,客人未離席主人不能收拾碗筷,先離席的人要道一聲“你們慢用”才能起身離開。
除了家常便飯之外,還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待客一般是炒米粉或冬粉,忌用面,因為面與“罵”同音;還有做月子吃面線,喪事吃咸飯、紅糟肉,小孩滿月吃油飯,做壽吃面,吃紅米龜,婚嫁吃圓仔,作客蒸甜米糕等等。
年節的主要食俗有:清明吃薄餅、米糕仔;五日節、七月半吃粽子;元宵、六月半、冬至吃湯圓;八月半紅米龜;重陽節、尾牙、除夕吃兜面;年兜咸稞、發糕;正月初九甜稞等等。
蒸發糕是一家主婦最重視的,忌生人和孕婦、產婦、服喪等“不清氣相”的人靠近,忌小孩來灶間亂竄,忌別人問“發了嗎”、“熟了嗎”。開蒸籠時要高聲喊“發了!發了!”發糕蒸熟后,還要用剖成十字狀筷子頭粘上“紅花”,在發糕面上印上紅色“::”圖案,表示吉利、喜慶。[20]
民間工藝
惠和影雕
惠和影雕繼承惠安清代石雕大師李周“黑白針”技法,將繪畫藝術運用于石雕。影雕采用新疆的黑膽石、內蒙古的里膽石、閩南的青斗石等上等石材為材料,經切割、水磨拋光、圖案打底等工序,再用特制的約1公斤重的合金鋼針點擊敲打,通過疏密、粗細、深淺等手法,將繪畫藝術永久移植到石板上。[21]
柒寶齋漆藝
柒寶齋漆藝包括優必德漆線雕、脫胎漆線雕、雕漆漆線雕、玉石漆線雕、金漆雕、漆畫漆塑、錦漆云雕、錦花漆畫、錦漆鑲嵌、錦麗堆漆等系列。采用純天然的植物大漆作為原材料,運用獨特工藝進行藝術創作,其中的五朵錦花工藝(堆花、隱花、描花、臺花、顯花)最具特色。漆線雕擅長以各種線 雕技法表現熱鬧繁復、五彩雜陳、金銀交錯的圖案與造型,表現富麗精致。不僅可用于泥塑、木雕、夾苧雕、脫胎漆器、瓷雕等其他材質的原雕上進行文飾,還可以獨立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并逐漸形成以 漆線雕技藝為中心的漆藝全面開發,實現漆藝運用于室內裝飾裝潢的突破。[21]
珠繡工藝
珠繡具有獨特的裝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百年的歷史。清末民初,廈門民間制鞋藝人從海外傳入的繡花拖鞋中受到啟發,開始嘗試在鞋面上用彩色玻璃珠子繡出各種花鳥圖案,受到顧客青睞,廈門珠繡便開始流行。珠繡主要原材料為玻璃珠、電光膠片和絲絨。其工藝是運用凸繡、平繡、串繡、粒繡、亂針繡、豎直繡、疊片繡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繡制出淺浮雕式圖案。全珠圖案構圖嚴謹,密不容針;半珠圖案優雅秀美。廈門珠繡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圖案大多取材于傳統民間吉祥題材,如龍飛鳳舞、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牡丹引鳳、荷花鴛鴦、孔雀開屏等。藝人們巧妙地利用彩色珠子和亮片閃爍發光的特點,熟練地運用各種繡法,把珠拖鞋裝飾得色彩斑斕、絢麗多姿、高雅華貴。[21]
風景名勝
編輯
蕭氏家廟
位于江頭街道烏石浦社91號,坐北朝南。1998年翻建,2005年公布為廈門涉臺文物古跡。蕭氏家廟由前后兩進主體建筑組成,均為抬梁式構架,硬山頂。第一進假疊頂,雙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1間2柱;第二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2間3柱。前廊較寬,約2.9米。裝飾主要有木雕獅子、大象、花鳥等。石雕有如意紋、高浮雕花卉等。該廟為二進中天井木、石、磚結構,具有典型閩南古建筑傳統風格。蕭氏家廟常年奉祀蕭府王爺蕭望之是海峽兩岸蘭陵蕭姓的七世祖。2004年底,前臺灣“行政院”院長、前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為家廟題寫“蘭陵世家”牌匾,2005年9月9曰,蕭萬長攜妻挈女到蕭氏家廟拜祖,同時為“蘭陵世家”石碑揭碑。[21]
陳勝元故居
陳勝元(1799—1853年),字建珍,號曉亭,殿前人。清咸豐三年(1853年)在蕪湖與太平軍作戰中陣亡,清廷詔諭加提督銜,謚“剛勇”,追贈振威將軍,并欽賜祭葬。故居原在廈門溪岸街34號,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2001年整體搬遷至殿前街道殿前1208號對面。由四落主體建筑及圍墻、門樓組成。均硬山頂,抬梁式構架。主體建筑均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進深2間。第1進主體建筑正立面有幾何紋拼磚圖案。2004年11月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
高崎萬壽宮
位于殿前街道高殿高崎,坐西北朝東南,由門亭及兩進主體建筑組成。門亭為平脊歇山頂,山字形山墻,面闊4柱1間。前后兩進主體建筑均為抬梁式構架,硬山頂,中間有廊道相連。第一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1間2柱。第二進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2柱,進深3間4柱。萬壽宮裝飾精美,有獅子、螭龍、花卉、龍柱、人物故事等石雕、木雕。供奉媽祖和保生大帝。宮前有明代“頌崇明伯甘老爺功德碑”、清道光和光緒“重修萬壽宮碑記”以及石旗桿一對。2007年定為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21]
地方特產
編輯
薄餅
是春餅的別稱,用面粉烙制的薄餅皮,裹著高麗菜、紅蘿卜、大頭菜、荷仁豆、冬筍、蒜、芹菜、香菇、豆腐、三層肉等切成的絲,加上蝦仁、海蚵炒透的薄餅菜,添上辣醬、花生酥、滸苔酥、芫荽等佐料,卷成筒狀,稱“卷薄餅”。
糕仔
湖里美食(7張)
是用炒熟的米粉摻和白糖、炒花生末,在木制的糕印中印出各種圖案再炊熟的。
紅米龜
用糯米漿團染紅作皮,包的餡有豆沙、甜豌豆泥、花生糖,還有用碎花生、蝦皮、韭菜炒成的咸餡。制作紅米龜一般使用木制的“龜印”作為模具?!褒斢 币幻鏋椤褒敗?,一面為“桃”,兩側是狹長的“魚”和“牽”(成串的銅錢)。做“龜”的同時也要做一些“桃”、“魚”和“牽”,“龜”、“桃”寓意長壽,“魚”、“牽”寓意富余和進財。
蒸咸稞
米漿中加入炒過的蝦米,蝦皮、香菇、肉和攪成泥的蘿卜(菜頭)、芋頭、南瓜(金瓜),蒸成菜頭稞、芋稞、金瓜稞。
發糕
又叫發稞、糕。發是“發財”,糕是“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