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淮南是欣欣向榮的能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橫跨淮河兩岸。市轄一縣六區,總面積2600平方公里,人口230萬。198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權。江澤民總書記曾三次視察淮南,揮毫題詞:“發展煤電化,建設能源城。”淮南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山水平秋色,彩帶串明珠”。淮南是一個工礦城市,也是一個山水園林城市。淮南地跨淮河兩岸,自然風光神奇秀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俗風情多姿多彩,境內八公山、舜耕山、上窯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環繞”,形成了湖光山色相輝映,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八公山旅游景區成為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4A級風景區為一體的風景勝地。作為淮南大地的精華所在,“淮南十景”是城市的名片和形象的載體,游覽“淮南十景”,會讓我們感知淮南是座美麗而又古老,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城市。
淮南市現有出租車3200余輛,最常見的是起亞、桑塔納、捷達、奇瑞等。
出租車起步價5元,超過2.5公里后,桑塔納、捷達、奇瑞等每公里1.2元,每天晚上23點到次日5點是夜行時間,起步價6元,超過2.5公里后,桑塔納等車型1.4元,租車期間的等候費、過橋過路費等都由乘客承擔,等候時間為5分鐘。
淮南公路路況良好,合淮高速(S17)、阜淮高速(S12)、淮蚌高速(S17)等高速公路穿過淮南,滁新高速(S12)加速推進。206國道、308、102、311省道四通八達。現已形成以洞山東路等干道為核心的公路交通網絡。淮南長途新客運站是國家一級客運站,省際省內的班線達到145條,省際的班線多為每天發車一班,省內的班線從每天發車一班到十七班不等。
合肥為本省航空中心,駱崗機場位于市西南郊9公里處,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汕頭、深圳、海口、福州、廈門、西安、成都、武漢、鄭州、濟南等23條國內干線以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機,省內可通航黃山、阜陽等市。著名風景區黃山也是省內重要的對外航空港,與國內18個重要旅游城市直航。此外,安慶、阜陽、蕪湖、蚌埠等城市也有民用或聯航機場。
鐵路
全省現有15條鐵路,除京滬、京九、隴海三大過境干線外,省內主要鐵路有:淮南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淮南鐵路;連接長江南岸工業走廊的寧銅鐵路;穿越皖南山區的皖贛鐵路;在阜陽與“大京九”接軌的濉阜、阜淮、漯阜鐵路;連接皖、贛、鄂三省的運輸大動脈合九鐵路;“華東第二通道”宣杭鐵路等。銅九鐵路是東起上海,西抵武漢的沿江鐵路大動脈,正在建設中的“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的西合鐵路將再造一條東起上海,西抵寧夏中衛的“隴海新干線”。
另外新建成不久的合寧鐵路也開通了合肥到南京上海的動車,使得安徽距離沿海發達地區的路程大大縮短,南京至合肥動車組運行時間59分鐘,上海至合肥最快僅需2小時59分。
公路
以省會合肥為總樞紐,與淮南、阜陽、蚌埠、宿縣、蕪湖、安慶、宣州、黃山等地市聯接線為主干,構成通往全省各市縣的公路網。現有國道9條,省道66條,總長度達1.22萬公里。全省已建成合寧、合蚌、合蕪、沿江、合銅黃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和銅陵長江公路大橋、蕪湖長江公路、鐵路兩用橋
水運
安徽省水路交通主要有長江航線和淮河航線。長江航線上的蕪湖、銅陵、馬鞍山、安慶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池州港為二類開放口岸。蕪湖朱家橋外貿專用碼頭可停泊萬噸級海輪,裕溪口煤碼頭是長江上主要的煤炭輸出港。淮河航道西起三河尖,經正陽關、鳳臺、淮南、蚌埠、五河、至紅山頭入洪澤湖,全長370公里,上至正陽關、下達長江,全年通航,干流客運以蚌埠、淮南為主要港口。
全省現有15條鐵路,除京滬、京九、隴海三大過境干線外,省內主要鐵路有:淮南煤炭外運的主要通道淮南鐵路;連接長江南岸工業走廊的寧銅鐵路;穿越皖南山區的皖贛鐵路;在阜陽與“大京九”接軌的濉阜、阜淮、漯阜鐵路;連接皖、贛、鄂三省的運輸大動脈合九鐵路;“華東第二通道”宣杭鐵路等。銅九鐵路是東起上海,西抵武漢的沿江鐵路大動脈,正在建設中的“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的西合鐵路將再造一條東起上海,西抵寧夏中衛的“隴海新干線”。
另外新建成不久的合寧鐵路也開通了合肥到南京上海的動車,使得安徽距離沿海發達地區的路程大大縮短,南京至合肥動車組運行時間59分鐘,上海至合肥最快僅需2小時59分。
淮南市現有市內公共交通營運車輛近900輛,公交線路近40條,其中600余輛城市公交車屬于淮南中北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營運,另外300余輛城市中巴車屬于個體營運。公交車營運時間一般從6:00到19:30,9路、121路等夜間線路營運時間到21:00以后。
公交車票價1元投幣。
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終年不竭,特別是豆腐發源地周圍農民世代相傳的高超技藝,使八公山豆腐獨具特色,久盛不衰。與眾不同之處:一是口感細膩綿滑、營養倍加豐富;二是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清鮮柔嫩;三是托于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于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著鮮美,吃起來適口清爽生津,可葷可素,歷史上曾作為貢品。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經成為淮南地區獨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于吳。為便于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于州來,改州來為下蔡。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于壽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后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東漢時期,市境及鳳臺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臺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于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于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南北朝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習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為淮南郡所轄,鳳臺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臺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后為吳、南唐所有。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后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明代,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清初,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縣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今城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市境分屬壽縣、鳳臺、懷遠縣,其中有“淮南三鎮”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
近年來,全市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今天,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淮南人民正以寬廣的胸懷廣迎四海賓朋。
【溫度】
全年平均氣溫為17.2℃,高出歷史平均值(常年)1.5℃,全年除2月份與常年持平,其余11個月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其中10月份平均氣溫21.2℃,比常年異常偏高4.1℃。3、4、6、8、11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分別偏高3.6℃、1.5℃、2.4℃、4.1℃、2.9℃。1、5、7、8、9、12月份平均氣溫比常年略偏高。年極端最高氣溫38.7℃,出現在6月2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4.4℃,出現在1月6日。終霜出現在3月3日,初霜出現在11月24日,全年無霜期273天。
【降水】
全年降水1202.8毫米,比常年偏多242.7毫米。降水月分布十分不均。1、4、5、6、7、9、11、12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分別偏多47.9、58.4、18.1、22.1、167.2、11.1、63.1、13.5毫米,2月份降水量與常年基本持平,3、8、10月份比常年分別偏少63.5、38.4、58.2毫米。其中3月份降水不足1毫米,創歷史同期最低紀錄;10月份降水量僅2.8毫米,比常年異常偏少。全年總降水日數106天,與常年基本持平。
【日照】
全年日照時數為2054.9小時,比常年偏少153小時。其中1、2、7、9、11月份日照百分率低于50%。年日照百分率為46%,比常年偏小5%。日照充足天數(日日照率>60%)177天,日照不足天數(日日照率<20%)116天,無日照天數72天。
氣象災害
2006年氣象災害主要為暴雨及干旱。
【暴雨】
6月底至7月初連續兩場暴雨。高皇24小時最大降水量210毫米,多個鄉鎮降雨量超過100毫米。短時強降水造成嚴重人員財產損失,全市受災人口8.13萬人,受災面積9.62萬畝,倒塌房屋238戶802間,損壞房屋3254間,因災造成經濟損失4330萬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3283萬元。
【春旱及低溫冷害】
3月份全市僅有微量降水,破歷史最低記錄。整個春季平均氣溫偏高,小麥生長加快。3月份降水嚴重偏少,對小麥拔節生長造成不利影響。4月中旬出現“倒春寒”,產生低溫凍害,受災面積達30萬畝。
【秋旱】
10月,全市降水量僅2.8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58.2毫米,平均氣溫21.2℃,比歷年平均偏高4.1℃,氣溫偏高異常。高溫少雨造成高地旱茬播種困難,稻茬小麥生長偏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