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華安縣,1928年置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部,九龍江北溪中游,素有“北溪明珠”之美譽。[1] 是福建省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也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林業商品材生產基地,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
華安屬于“原中央蘇區縣”,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葉特色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中國坪山柚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2]
201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 168750 人,總戶數 52026 戶;常住人口16.70 萬人。[3]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5.83億元,同比增長8.5%。[4]
2020年2月12日,華安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著名人物
編輯
華安縣二宜樓
華安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文人,如宋代楊汝南、楊承祖等,明代陳天定、方進、趙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鄭亦鄒、王履亨等。其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列舉如下:楊汝南《夜宿龍頭》;楊承祖《福壽林塘》;陳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記勝》;方進《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陳北溪故里詩》;鄭亦鄒《洪石秋子傳》;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27]
特產美食
編輯
南山宮
華安是中國坪山柚之鄉、竹涼席之鄉、華安玉之鄉、清化肉桂之鄉、綠色食品之鄉、茶葉之鄉。華安坪山柚是世界四大名柚之一,獲得全國早熟柚類評比金獎;華安人依靠科技開發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席等新產品,竹涼席是全國農業博覽會的名牌產品,全縣擁有竹涼席加工企業579家,年產竹涼席200多萬床,產量居全國之最,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華安玉是中國十大奇石之一,被評為全國名特石材,列為候選"國石",已開發出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家具、天然石玩和保健用品等五大系列200多種,華安觀賞石是玩石界的新寵,玉石經濟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華安是全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縣,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等12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華安烏龍茶獲得全國第三屆“中茶杯”評比一等獎。
風景名勝
編輯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永定、南靖、華安)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筑,也是最早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8]
東溪窯遺址:高安歷史文化積淀較深,有明清名揚一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溪窯遺址,現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人文景觀獨特,有二宜樓、南陽樓、南山宮3處“國保”單位,仙字潭、東溪窯和齊云樓3處“省保”單位。其中,以二宜樓為代表的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9月份順利通過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現場評估考察。
由“國保”二宜樓、南陽樓和“縣保”東陽樓組成,以“圓土樓之王”、“民居瑰寶”華安二宜樓為主體的大地土樓群均為蔣姓祖孫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筑一大奇跡。保留著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筑技術,它們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筑模式”也是傳統文化可見、可觸、可感的呈現。閩南傳統民居代表性建筑“五鳳樓”表現出典型的鄉土風格,為研究閩南悠久的鄉土建筑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例證。還有始建于南宋恭帝德佑乙亥年(1275),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游勝地,河道曲折,云霧繚繞,草木蒼郁,潭水清澈可鑒,卵石游魚歷歷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