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福安市(古屬福寧府福安縣)隸屬于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鷲峰山脈東南坡,太姥(mǔ)山脈西南部、洞宮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2′之間。行政區域面積1880.1平方公里。東鄰柘榮縣,西連周寧縣,北接壽寧縣、南接寧德市。
福安市氣候溫暖濕潤,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6℃~19.8℃,年降雨量1350~2050毫米,無霜期平均為287天。[1] 轄13個鎮5個鄉4個街道,另設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市人民政府駐城北街道中興西路16號。[2] 全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57.7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
福安文化積淀,有歷史名茶坦洋工夫茶韻,還有瓜溪“活化石”刺桫欏、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溝、仙岫畬族風情等形成“紅、茶、古、畬、廉”的傳統福安文化。[3] 福安市境內有沈海高速、寧上高速、福泰高速、溫福鐵路等公路鐵路穿境而過。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4] 2019年11月,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5] 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6] 201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569.01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0%。
歷史文化
編輯
文物古跡
廉村古道
廉村古道
廉村古道是明清時期鋪設的鵝卵石古官道,約1000米。道旁立一石碑,云“大路兩溝不許曝曬穢土,搪塞園草,違者罰戲二本。”古官道典雅整齊,由三條縱向平行鋪排的光潔條石組成,中間鑲嵌著精心拼花的細小鵝卵石。[32]
奎光閣
奎光閣
奎光閣位于福安市蓮池廣場南邊金山頂。始建不詳,現存為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祀奎星。閣三層樓,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坐北向南,平面呈八角形,穿斗木構架,攢尖頂,鵲尾脊。八根內柱直通屋頂,八根內檐柱通至三層作圍欄柱,八根外檐柱直通至二層作圍欄柱。底層北面屏壁后設木梯。角檐下施角魚、垂燈和象鼻。2004年7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
古廊橋
古廊橋
古廊橋飛檐斗拱形似長虹臥溪,飛架南北,橫跨福安壽寧兩縣。這座橋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年間坦洋工夫的創始人之一施光凌領頭重修。因廊橋橋屋里奉祀真武大帝而得名。真武橋是閩東曾經通往閩北的必經之路,在坦洋茶業大興時曾是一個大型的茶葉交易市場。真武橋見證了坦洋工夫的興起、興盛、到衰退、復興的全過程,已成為坦洋工夫重要歷史元素。[32]
文化
古文化
東宮侍讀
東宮侍讀
薛令之被任命為東宮官“太子侍講”(又作侍讀,職掌講授經史,《唐摭言》作“左庶子”)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7月以后的事。也就是他56歲后的最后一次任職。他因此被卷入一個被李林甫冷眼虐待、傾軋排擠的政治漩渦中。[32]
理學名宗
理學名宗
廉村在宋代之時早已聞名遐邇,許多名賢大儒都曾到訪廉村。朱熹之父朱松到此地瞻仰薛令之的故居,而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則在廉村講過學,所教廉村弟子陳經著有《書解》五十卷、《詩經講義》《存齋語錄》等傳世,成為一方理學大師。[33]
畬文化
清代遷界讓靠海為生的民眾一度流離失所。(資料圖)
畬族落籍閩東契機
沿海遷界又稱遷海令。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為斷絕沿海居民給占領臺灣的鄭成功接濟,采用浙閩總督屯泰意見:“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統一臺灣,才結束遷界,開始展界。簡單來說,它就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讓中國從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
大量遷入閩東的畬族人民加入到開發閩東的行列當中,為復墾沿海36.88萬畝荒蕪田地,付出了艱辛和努力。而這些,也為畬族立足閩東奠定了地位。[34]
畬族簡介
畬族風俗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的畬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的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于明末,當時外敵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畬族婦女把三把短劍插在發髻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畬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婚俗: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畬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35]
地方特產
編輯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茶葉主產市(縣)、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紅茶原產于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于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年-1874年)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試制成功。[36]
溪塔刺葡萄
溪塔刺葡萄
穆云鄉葡萄產業帶以溪塔刺葡萄溝為主產地,遍及虎頭村、玉林、高嶺等16個村,面積1200多畝,年產量逾1500多噸。其中虎頭村的刺葡萄苗產業最好。畬族群眾在種植野生刺葡萄中,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具體情況,沿溪邊種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間,讓刺葡萄藤交叉穿插。
穆陽線面
穆陽線面
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截至2016年),一直保持著純手工制作的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穆陽線面是福安特產。[37]
福安穆陽水蜜桃
福安穆陽水蜜桃
穆陽水蜜桃是福安市水蜜桃名品,聞名省內外。當地土壤優良、氣候環境適應,生產出的水蜜桃形成了果大、核小、味甜、色澤鮮艷、肉質柔軟多汁等風味特點。
蘇陽楊梅
蘇陽楊梅
福安楊梅生產具有良好的區位、氣候優勢。且掛果時間長、果大、味甜、質優。同浙江相比,福安楊梅早熟,故所以前來采購的人多。
福安芙蓉李
福安芙蓉李
福安市是芙蓉李之鄉,芙蓉李面積、產量大。福安芙蓉李具有顆粒大、肉厚核小,甜酸適中,不粘核等特點。
風景名勝
編輯
白云山風景名勝區
白云山風景名勝區,于2009年12月2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0年10月3日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景區位于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區55公里,因白云常繞而得名。白云山后峰西坡有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后毀,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產午時蓮,在仙頂峰還可看到少有的“佛光”。
溪塔葡萄溝
溪塔葡萄溝
溪塔葡萄溝地處福安市穆云畬族鄉溪塔村,是閩東北親水游線路的重要組成部份。“葡萄溝”系當地畬民們利用秀溪、詹溪兩條溪流,在溪旁種植野生刺葡萄,溪面搭架,形成綿延近5公里的葡萄溝。[38]
柏柱洋
柏柱洋
福安柏柱洋是全國18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號稱“閩東的延安”。有著愛國傳統的柏柱洋憑借其地理位置、及群眾基礎等優勢,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9]
清泉洞
清泉洞
清泉洞位于福安市穆云鄉桂林村鳳翔山側峰,距福安市區45公里。洞由嶙峋怪石構成。[40]
瓜溪刺桫欏生態保護區
瓜溪刺桫欏生態保護區
福安市溪潭鎮瓜溪村海拔150-500米的峽谷及其周圍10平方公里的山野,分布有3600多株大大小小的刺桫欏樹,是省級刺桫欏生態保護區。其中,最大的一株桫欏樹高達6.5米,超過《中國瀕危植物紅皮書》最高6米的記載,堪稱“桫欏王”。[41]
獅峰寺
獅峰寺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原在山頂,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移建于此。據載。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獅峰廣化禪林”,并贈詩,詩中有“影動方池魚驚客,聲來半嶺竹引風”之句。
天馬山
天馬山
天馬山于1994年2月,福安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天馬山風景區,成立福安天馬山開發管理領導小組,1998年劃歸為福安市林業局管理,更名為“天馬山森林公園”。
福安廉村
福安廉村
廉村位于福建寧德福安市溪潭鎮。廉村原名石磯津,是唐朝福建第一個進士薛令之的故鄉。廉村被喻為開閩進士第一村,位于福安市溪潭鎮穆陽溪中游西岸,舊名富溪津、石磯津,因里人薛令之是福建第一位進士(唐神龍二年、706年中進士),且為官清廉,被御賜“廉村”、“廉水”、“廉嶺”之名。[42]
著名人物
編輯
薛令之
薛令之(683年-757年),字君珍,號明月先生,長溪西鄉石磯津(今福安市溪潭鄉廉村)人。高祖薛許,曾任隋戶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唐肅宗追贈其為侍講國公。[43]
陳最(生卒年不詳),字季常,長溪縣西北鄉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鄉廉村)人。宋宣和三年(1121年)中進士,授官新昌(現浙江新昌)縣丞。[43]
王定國(1126年-?),字安卿,號不欺居士,長溪縣黃崎鎮(今福安市下白石)人。少年有大志。紹興中(約1146年),向朝廷提出《邊宜十策》。任上政績顯著,官終奉政大夫。[43]
趙萬年(1168年-?),字方叔。祖籍浙江衢州,移居長溪縣西鄉富溪村(今福安市溪潭鄉溪填村)。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赴閩北從朱熹學,深得朱熹贊賞。慶元二年(1196年),應武舉試得中,任襄陽制置司干辦官。[43]
楊復(生卒年不詳),字志仁,號信齋,宋長溪縣西鄉楊澳(今福安市甘棠鎮楊岙)人。少時聰敏嗜學,博聞強記。[43]
黃干(約1152年~1221年),字尚質,福建長溪西鄉察陽(今福安陽頭)人。祖父黃奎在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因遭洪水由蟠龍(今福安市白沙坂)遷居察陽。父黃參,以耕種、打魚為生。[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