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田縣,別稱“巖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縣時隸屬延平府。1983年始隸屬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脈西側,總面積2294平方公里,轄6個鄉、12個鎮,總人口42萬人。[1] 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75座,森林覆蓋率達70.1%,峰巒疊嶂、山峻水秀,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是福建省12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1]
大田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常青,溫濕適中。年平均氣溫15.3--19.6℃,無霜期280~300天,年降水量1491~1809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于發展農、林和畜牧業。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大豆、甘蔗、花生;林以松杉為主。
歷史文化
編輯
語言
大田巖城文化廣場
全縣共有三種方言,按當地說法,分別為:前路話、后路話、閩南話,除了后路話外均屬于閩南語的次方言;前路、后路的提法是按照地域位置進行區分,前路、后路以文江龍門為界,在大田的18個鄉鎮中,屬于的前路的有均溪鎮、上京鎮、石牌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湖美鄉、前坪鄉、桃源鎮、太華鎮;屬于后路的有廣平鎮、建設鎮、奇韜鎮、文江鄉、梅山鄉。前路中桃源鎮、吳山鄉、濟陽鄉、屏山鄉、謝洋鄉講閩南話,其他鄉鎮講前路話(即大田話、前道話);后路中各鄉鎮基本講后路話(即后道話、尤溪縣稱作新橋話),該方言通行于尤溪縣的上尤溪、沙縣的部分鄉鎮。
大田縣的大田板凳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婚俗
高額聘禮是最大的一個特點,在定親時,男女雙方家屬訂好聘禮禮金,額度一般都是當地家庭年均收入的5-10倍左右。 喪俗: 大田后路風俗較特別,掃墓時間為農歷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或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鬼節)或冬至前,而不是清明。一般來說,若定在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掃墓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不能掃墓,反之亦然。但是若七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沒有掃墓的,則可以在冬至前后十天內掃墓。均溪鎮等鄉鎮基本集中在冬至掃墓。
特產美食
編輯
大田縣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自然條件,尤其是高山氣候、土壤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茶葉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全縣現有茶園面積0.2萬公頃,產量0.28萬噸,產值近億元,有132座加工廠房,136套748臺加工設備,規模以上企業26家,外資企業4家。2004年10月,大田縣烏龍茶、綠茶產品被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無公害產品,屏山鄉被福建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產地,“仙頂”牌茶葉被國家工商局正式登記受理。為大力弘揚茶文化,營造濃厚的愛茶氛圍,2003年、2004年連續舉辦兩屆“大田縣制茶能手賽”,每屆參賽的茶樣達40只以上。同時,成功承辦三明市名優茶鑒評會,積極參加省、市名優茶的鑒評活動,選送的“雪山毛尖”、“五龍針螺”、“梅劍”、“黃珍珠”、“茉莉銀針”、“大仙峰金萱”等樣品獲省名優茶獎,“東方美人”、“臺式烏龍”等產品獲國際名茶銀獎和中國星級茶王賽名茶獎。大田米粉生產工藝具有7百多年歷史,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均溪鎮福塘村、上京鎮溪口村。
風景名勝
編輯
大田“山、水、泉、茶、堡、臺”等旅游資源各具特色,擁有“大仙峰·茶美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南方天山”之稱的象山、“福建土樓之母”之稱的明清土堡,春可采茶、夏可避暑、秋可觀堡、冬可泡泉,是閩南沿海大都市休閑、養生、度假的“后花園”。[1]
大田境內山巒疊翠,云峰聳峙,林茂草豐,生態旅游資源好。昔有“田陽八景”,現開發建設的景點有白巖公園、仙亭山森林公園,福建省最大的內陸草場、有“南方天山”之稱的——象山生態旅游區,大仙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鼓山和一頂尖省級森林公園、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全省第二大的水庫——七星湖,古堡、古寨、寺廟,古瓷窯、冶煉遺址、古民居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有石牌上坡、太華湯泉和桃源廣湯等山地高溫溫泉,旅游商品主要有石牌骨頭肉、武陵烤兔、九層粿、山寶臘鴨、白斬太監雞、紅菇、絞股蘭、阿佳苦菜、黃花菜、雪山蘿卜、水粉等。
大仙峰茶美人
大仙峰˙茶美人景區位于大田縣屏山鄉內樣村,屬國內3A級景點,正爭創4A級景區,屬于大仙峰自然保護區,距縣城22公里,最高海拔1108米,有千年的種茶歷史,是國內知名以高山茶為主題,融文化體驗、環境教育、文創展示、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景區,也是“大田高山茶核心生產示范基地”、“福建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自然農法國際有機種植實驗基地”。
文昌閣
位于大田一中校園內,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先民為供奉祭祀文昌帝君,在城南郊赤巖的重樓之間建文昌閣。清康熙六年,移建于鳳凰山南麓的明倫堂前泮池只東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行重修。閣內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神像。1984年8月,政府把文昌閣遷建于大田一中科學樓前泮池之北。文昌閣“毓秀園”。
革命烈士陵園
建國初期,縣政府在原體育場(現文山路)建一座4層木質結構的烈士紀念亭。1958年拆遷,并于城關東北側新建烈士紀念碑,正面鐫刻朱德親筆題詞“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題寫的碑文,兩側刻有大田地下黨林大蕃等65位烈士英名。1988年遷建于白巖公園西側仙跳侖。碑體呈方柱形,高12米,碑頂豎立著鋁合金鑄成的緊握步槍的革命戰士形象。碑身正面鐫刻朱德題詞,座基兩側刻有烈士英名,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題詞。
通駟橋
華興鎮杞溪村水尾的通駟橋,明弘治9年(1497)建。全長2 4米,寬5.3米,高8米。橋基原用全木重疊,相對伸進,平鋪而越,因年久腐朽,1980年改用水泥拱徹。橋上亭閣,原貌不動,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底層排立四行,每行十柱,中道寬3.3米,兩側各1米。第二層全部原斗拱承托,依次升高,疊成圓尖藻井,雀替雕動物像,頂部繪有龍鳳呈祥,四周雕花鳥、人物,造工精細,栩栩如生。橋頭古樹蒼蒼,橋下幾口浮潭,綠水波粼,游魚悠悠,構成一幅優美天然畫圖。
著名人物
編輯
大田縣是“二十四孝”編撰者郭居敬出生地、肉身菩薩“章公六全”祖師故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