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長汀縣(汀州府城),簡稱“汀”,隸屬福建省,是中央蘇區(qū)汀州市所在地[1] 、紅旗躍過汀江的地方[2] ,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脈南麓,南鄰廣東、西接江西;自古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沖,被譽為“福建省西大門”。
長汀歷稱汀州,漢代置縣,自唐開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始,成為福建五大州、七閩地、八閩府之一。自盛唐以來的一千多年里,長汀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在地,是“客家文化(閩西)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科教文化中心[3] 。
長汀亦稱汀州府,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譽為“世界客家首府”。長汀還是國務(wù)院批復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中國烹飪協(xié)會首個頒布的中國客家菜之鄉(xiāng)(2004年),享有“福建美食名城”、“紅軍的故鄉(xiāng)”、“紅色小上海”的稱號[4] 。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被“中國的十大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5] 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zhèn)”稱號。長汀成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首批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示范市(縣),成為福建省唯一同時獲得這兩個稱號(授牌)的縣(市)。2018年3月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試點驗收城市[6]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7] 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十佳”縣(市)。[8] 2020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縣城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shè)示范名單。[9]
2019年,全縣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達(以四經(jīng)普為基數(shù)核算)289.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4%
歷史文化
編輯
綜述
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設(shè)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與省內(nèi)其它七府構(gòu)成了福建八閩。從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間,汀州一直是歷朝歷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物,1994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4]
汀州文廟(8張)
長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成為汀州古城景觀的一大特色,巍峨聳立的唐代城樓汀州三元閣,唐代大歷四年修建的汀州古城墻,宋明時期大規(guī)模擴建至4119米,城墻像一串璀璨的寶珠,從臥龍山頂分東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濱,素有“觀音掛珠”之稱,把汀州城裝綴得獨具一格,分外美麗,現(xiàn)保存下來的古城墻將古城門及其古城樓-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全長1500米,近幾年長汀已修復汀州古城墻2100米,使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志性建筑。還有風格獨特的的汀州府城隍廟、汀州云驤閣、汀州南禪寺、汀州劉氏家廟、汀州李氏家廟等眾多古跡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
三元閣
唐代宰相張九齡,法醫(yī)鼻祖宋代長汀知縣宋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詩詞大家陸游,明代《天工開物》著者宋應(yīng)星,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篡紀曉嵐和長汀籍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等一大批文人志士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作為古汀州所在地,歷代文人墨客留連吟誦,唐代的張九齡,宋代的陸游、宋慈、陳軒、王捷,明代的馬馴、郝鳳升、宋應(yīng)星,清代的上官周、黃慎、楊瀾、紀曉嵐、黎士弘、康泳、江瀚等,都以如椽巨筆為長汀的山川風物寫下不朽的詩篇、著作,流傳于世。[25]
客家文化
民俗活動(6張)
長汀是歷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繞城而過的汀江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客家人以堅韌、開拓、革新的精神創(chuàng)建了汀州,帶來汀州的繁榮和發(fā)展,以后又發(fā)展到廣東梅州,并擴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汀州成為中國客家的大本營和客家的首府。 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印痕,洋溢著客家人吃苦耐勞、奮斗不止、開拓革新的氣息。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蜚聲中外的客家文化:至今,長汀還保留了獨具魅力的、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濃郁的客家風土人情。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傳統(tǒng)花燈、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shù)如船燈、馬燈、龍燈、十番、鼓吹、臺閣、花鼓等構(gòu)成長汀客家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的寶庫。2008年1月長汀被評為“中國文化旅游大縣”。每年都有大量海內(nèi)外客家鄉(xiāng)親返汀尋根謁祖,每年秋天舉行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24-25]
李氏家廟(5張)
據(jù)統(tǒng)計,臺灣至少有六十多個常見姓氏的三百多萬人口源于汀州,香港有兩百多萬客家人傳自汀州,明末輔佐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重要將領(lǐng)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畫壇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寫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達一億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過生存與奮斗的足跡。
汀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輸入,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tǒng)文化的鮮明特色。[26]
紅色文化
長汀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是紅軍故鄉(xiāng)、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長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汀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黨的早期領(lǐng)導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長汀就義。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長汀2萬多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了紅軍,涌現(xiàn)出了老將軍13名,是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1932年,第一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軍區(qū)等機構(gòu)在長汀成立,長汀成為福建革命運動的政治、軍事中心。全縣有全國重點保護的革命遺址7處,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省級革命建筑物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22] [24]
民間文學
長汀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結(jié)構(gòu)完整,情節(jié)生動,詼諧有趣,語言流暢,性格明朗。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河龍布雨》、《牛的傳說》、《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晉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傳說》、《九斗冇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樓》、《錢財與人意》、《太平軍在汀州》等;寓言笑話主要有《人為財死》、《三個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員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敵探》、《槍的故事》等。
長汀民間歌謠品種繁多,內(nèi)容豐富,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長汀客家語言色彩和風格。主要有長篇敘事歌《趙玉林與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燈籠送郎歸》、《十二月長工》、《苦情歌》、《怨娘歌》、《長工苦》、《講了要戀就要戀》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謠。
長汀民間諺語大致可分為外來諺語和本地諺語兩類。外來諺語大多與各地通用。本地諺語是長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經(jīng)世代流傳下來的,具有典型的長汀地方文化特點。[27-28]
民間藝術(shù)
漢劇(80張)
長汀民間藝術(shù)豐富多彩。主要有舞龍燈、踩船燈、高蹺、抬閣、打花鼓、花燈、角子燈、十番、長鑼鼓、公嫲吹、南詞北調(diào)、客家山歌、漢劇、楚劇、采茶劇、木偶戲、民間剪紙、根雕、竹編、鐵畫等。這些民間藝術(shù)秉承中原漢族遺風,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風格,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客家山歌是長汀最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是汀州客家文化藝術(shù)的結(jié)晶。它既融和了粵東、贛南等地山歌的特點,又富于閩西特有的風格,歌詞明白曉暢,樸實無華,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對唱,在山野田園間一唱一和、一問一答,或抒情、悠揚、纏綿,回味無窮,或敘事、高吭、激越,一泄無遺。愛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題,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勞動、歷史、傳說、兒歌、童謠等等都是山歌表達的對象。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長汀民間器樂曲。它是以演奏樂器中其中二件樂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樂器形似嗩吶,但比嗩吶長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渾厚,音域?qū)拸V;“嫲吹”音色柔和,圓潤,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間的關(guān)系是純五度的復調(diào)關(guān)系。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為主要樂器,配以二胡、揚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鑼、小鑼、鬧鈸等樂器。
“公嫲吹”曲調(diào)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時而旋律舒展優(yōu)揚,似一對老夫妻在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時而交替吹奏,互問互答,象這對老夫妻在傾訴各自的心聲;時而緩慢低沉,緩緩吹來,象這對老夫妻在撫摸自己的白發(fā),嘆息歲月的無情;突然樂器齊鳴,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幾十年的親人突然去世后悲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聲;轉(zhuǎn)而嗚咽聲聲……
“公嫲吹”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年代無從查考,由民間藝人歷代相傳保留下來。“公嫲吹”的曲調(diào)內(nèi)涵及吹奏水平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1985年由長汀民間藝人赴省演奏,被評為優(yōu)秀節(jié)目。[27-28]
宗教文化
長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種,而大多數(shù)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傳入長汀有千余年歷史。第一座佛寺開元寺創(chuàng)于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時)為長汀佛教鼎盛時期,北宋時先后有兩名高僧伏虎和定光來汀傳教。定光、伏虎圓寂后,僧眾尊崇為神佛,與觀音合稱“三太祖師”,信徒遍布汀州各縣,后傳至臺灣,今彰化有定光圖佛廟,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創(chuàng)建。長汀近百年來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三,農(nóng)歷九月十四日為迎送定光、伏虎的會期,頗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創(chuàng)建八寶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閩西各縣僧尼多屬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縣有寺廟100多座。
道教傳入始于唐代,在唐宋兩代頗為盛行,清初頓衰,到清末縣內(nèi)已無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僅有少數(shù)民間道士活動。
天主教兩次傳入長汀。首次為明末崇禎年間,活動10年后停頓。第二次于清光緒年間傳入,一直延續(xù),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基督教于清光緒年間傳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歷史。1941—1945年教會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此外,長汀還有許多民間信仰,大約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東門外的汀州天后宮,初建何時未詳,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建,殿宇巍峨規(guī)模宏大,在海外頗有影響。[27]
民居建筑
長汀圍屋
長汀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前后左右對稱,布局嚴謹。這種民居規(guī)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有的前設(shè)門樓,后有閨閣繡花樓,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欄座椅,典雅別致。這類客家民居建筑,以長汀圍屋最為典型,它和客家土樓一樣,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29]
地方特產(chǎn)
編輯
綜述
當?shù)孛朗?12張)
長汀物產(chǎn)資源豐富,世界五大名雞之一的河田雞肥嫩鮮美,善斗稱雄,唐代曾選送長安,列為斗雞之一;“汀州八干”之首的豆腐干,加工精細,代代相傳;圓金柑甘甜可口,被列為優(yōu)質(zhì)水果;玉扣紙聞名遐邇,遠銷海內(nèi)外;具有500多年歷史,被譽為“濟世圣品”的“驚風化痰丸”遠銷東南亞;紅娘酒、毛邊紙、紅菇、香菇、筍干、板栗、咸梅、柿餅、蚊香等特產(chǎn),更是名不虛傳。
特色菜
客家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xù),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huán)境有關(guān),閩西屬山區(qū),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里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長汀的客家美食,種類繁多,制作技藝精湛,獨具地方特色:咸鮮辛辣,原汁原味;主題新穎,構(gòu)思嚴謹;造型脫俗,色調(diào)和諧;雕工精細,圖案清晰。長期以來,長汀人把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科學結(jié)合,繼承與發(fā)揚相輔相成,烹調(diào)出風味獨特的“地方菜”、“客家菜”,并自成一種系列。[30]
三角豆腐餃
三角豆腐餃
三角豆腐餃是明清以來長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頗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筍、蔥白等做餡,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廚師制成的三角豆腐餃,皮白肉香,鮮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獨具一格,別有風味。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獨特的風味食品,在汀州同樣廣泛流傳,世代相襲,至今仍在許多鄉(xiāng)村保留。擂茶是將適量的大米加進芝麻、黃豆、花生、茶葉以及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由于長汀客家喜歡將大米加進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擂茶風味獨特,清香,微苦,呈灰綠色,稀糊渾濁,喝起來卻十分可口。因擂茶中有部分的中草藥,能起到解毒通氣的功效,所以客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為習俗。
客家擂茶
白斬河田雞(5張)
白斬河田雞
長汀民間烹雞的方法多式多樣,以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贊譽,為汀州自古以來之名特優(yōu)佳肴,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其雞頭、雞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1986年省閩菜評比中,“白斬河田雞”榮獲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
麒麟脫胎
麒麟脫胎又名“麒麟鉆象肚”,為長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傳很早以前長汀司前街有個鄭姓富戶,其家婦女為求多子,常在豬肚內(nèi)逐層填入小狗和烏雞媛、白鴿、麻雀、野山參等清蒸服用。此后做為一種飲食療法,一直在富戶中流傳。清朝末年汀郡總鎮(zhèn)肖芝美興辦慶壽筵宴時,曾把“麒麟脫胎”列為首菜。1985年麒麟脫胎在福建省閩菜評比中獲得“優(yōu)質(zhì)菜點”稱號,《福建日報》于1986年5月2日曾予報道。
(特色)狗頭外露者為麒麟脫胎狀,全包者為小象臥產(chǎn)狀。味香肉嫩,另有風味;壯陽補腎,祛風濕,健脾胃。
皺紗肉
皺紗肉
皺紗肉俗稱“燒大塊”,是長汀傳統(tǒng)菜肴,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譜。皺紗肉皮似皺紗,綜紅晶亮,色香味俱佳。
荔枝肉
荔枝肉是盤菜,據(jù)說它來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楊梅肉”。早在清朝時,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盤菜,至民國初,幾乎每席必備。后來,經(jīng)過廚師不斷改進刀工等烹調(diào)技巧,入盤菜型宛如嶺南荔枝,即造型美觀,香脆酸甜,風味獨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古詩名句。
鳳凰醉酒
據(jù)《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于福建長汀縣河田鎮(zhèn)”。據(jù)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每每取勝,列為斗雞之雄。
長汀米酒娘,素以民間精工釀制,純天然原料,含有20多種氨基酸,營養(yǎng)豐富。酒娘、雞是長汀食文化園地的兩朵奇葩。融雞酒于一體烹制菜肴,深為來賓青睞。[特色]雞似醉臥缸中,雞皮金黃油亮,酒香撲鼻,令人讒涎欲滴。
燒肝花
燒肝花盤菜是長汀傳統(tǒng)菜肴。因其味道香脆,為下酒妙品,故流傳久遠。(特色)色澤金黃,外酥內(nèi)軟,食而不膩。
生燜草魚
長汀城鄉(xiāng)池溏、水庫大多放養(yǎng)鯇(草魚)、鳙(大頭鰱)、鰱、鯉等,每日都有鮮魚上市。而人們最愛吃草魚,因其湯鮮肉嫩,老少皆宜。
《長汀縣志·物產(chǎn)志》記載:鯇,即草魚,似鱒而大,形長身圓,肉厚而松,其種來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飼之,故俗稱草魚。
生燜草魚自清末以來為婚喜賀慶、華廈落成等宴席的主菜。
溫水魚
河田溫水魚以肥、鮮、嫩著名。相傳溫水魚起自明代,里人發(fā)現(xiàn)溫泉下游有一種魚,圓扁無鱗,肥大色美。釣上岸來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顯出絲絲血痕,在鍋中稍煮即熟,鮮嫩無比。于是人們便在溫泉下游挖池,試放魚苗養(yǎng)殖。細心觀察,多數(shù)幼苗適應(yīng)環(huán)境,發(fā)育正常,半年中竟長成肥美大魚。后又養(yǎng)殖鯇(草魚)、鯉、鰱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30]
小吃
長汀豆腐干
長汀豆腐干是閩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開元年間,采用傳統(tǒng)工藝科學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種中草藥材,鹵制而成。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綠色食品。它有3個品種:五香豆腐干、醬油豆腐干、黃色豆腐干。
糍粑
糍粑
相傳宋朝長汀滿嵐嶺寶珠峰有座龍廟,天旱求雨時,城鄉(xiāng)群眾多以糍粑供奉。后來廟內(nèi)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韌甜美、價廉耐飽,來往旅客至此多爭相品嘗,致使?jié)M嵐嶺的糍粑子無人不曉。
(特色)形圓質(zhì)白,柔韌甜美。
米果
米果和糍粑一樣,都是汀州客家傳統(tǒng)風味食品。米果用大米制作,取材便當,工藝簡單,物美價廉,因而在汀州城鄉(xiāng)食用米果相當普及。
客家米果(80張)
米果制作很簡單,將糯米在水中浸泡后磨成漿,裝入布袋壓去水分,再取出蒸熟,然后將蒸熟的米粉倒入臼中舂勻成粘狀,搓成圓長條即成。由于色澤潔白,故又叫“白米果”。在鄉(xiāng)村還盛行將灌木燒成灰,然后將柴灰澆上開水瀝出灰水,把做米果的粳米浸泡于灰水中,制成米果,由于色澤金黃,稱為“黃米果”。黃米果因為摻和進灰水,因而散發(fā)獨特堿香,別具風味。吃法可沾上白糖即食,也可將米果切成丁塊狀或細條狀,加上韭菜、肉絲、筍絲,細鹽炒食,香氣誘人可口。
仙人凍
仙人凍
仙人凍,在廣東梅州客家地區(qū)又叫“仙人板”,是閩、贛、粵客家地區(qū)十分流行的應(yīng)時小吃。
制作仙人凍主要顏料是仙人草,這是汀州山區(qū)盛產(chǎn)的草本類小葉綠色植物。用曬干的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凍呈黑褐色,而用鮮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凍呈綠色。
芋子餃
芋子餃是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在許多客家社區(qū)也有流傳,客家人大多住山區(qū),有“無山不客客住山”之說。番薯、芋仔都是山區(qū)的主要雜糧,長汀客家人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制作出許多獨特小吃,“芋子餃”就是其中一種。
燈盞糕
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經(jīng)油炸而成,形扁圓,中空而隆起,形似兩個舊式燈盞吻合一起,故稱“燈盞糕”。
籠床糈
又名“簸箕糈”,為長汀城鄉(xiāng)傳統(tǒng)食品。籠床餳蒸好后,切成片條曬干,加佐料煮食者稱“米粉條”,蒸好后整張包入炒熟的瘦豬肉絲、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狀,淋上花生油、醬油者稱“籠床卷”。
卷餅
卷餅
卷餅(春餅):在長汀歷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風俗的名點。每逢元宵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炰制。
燒麥
自明代以來,燒麥即為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燒麥狀似石榴,以皮薄餡爽,芳香撲鼻,令人垂涎而得名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燒麥皮為面粉制成,吃時又要“趕燒”(趁熱吃),便叫“燒麥”。“燒麥”有葷素兩種。
板栗糕
明《永樂大典》在記述汀州府的貢品中曾有“栗”的記載。汀江兩岸沙灘多種栗樹。板栗、毛栗為長汀特產(chǎn)。清代暢銷沿海商埠,民國初年產(chǎn)品已遠銷海外,深受歡迎。板栗糕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鮮制(外地風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
兜湯哩
兜湯哩是長汀的熱湯類傳統(tǒng)小吃,有豬肉兜湯、魚肉兜湯、雞肉兜湯等。長汀方言“兜湯哩”是“端肉湯”的意思。
扁食
扁食(餛飩),有史記載在2000年前就已成為中國通食,長汀通稱為“扁食”。長汀的“扁食”是以極薄的面皮包餡制成,餡如小指頭大,薄皮圍邊,餡心多種多樣,可用豬、牛、雞、魚各種肉類或蝦仁等分別制茸成餡,但以精豬肉為多。
炸雪薯
炸雪薯(炰薯包):又名“炰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長汀時,工業(yè)合作社百余人,曾在霹靂巖公園“中南旅運社”舉行盛大歡迎酒會。席間,炰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贊美。亦受到美籍汀人陳鼓應(yīng)贊美。[30]
風景名勝
編輯
汀江母親園(6張)
長汀紅色旅游線路被列入國家30條精品旅游線路之一,省蘇維埃舊址等7個景點被列入國家100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獲得了“中國客家菜之鄉(xiāng)”稱號。[26]
2012年1月1日,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shù)國際組織、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鄉(xiāng)土盛典》活動評選。長汀和云南麗江古城、湖南鳳凰古城等10個古城古鎮(zhèn)同列榜中,同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zhèn)”稱號。[31]
景點
長汀縣博物館
1995年,長汀縣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nèi)設(shè)有“汀州客家博物館陳列展覽”、“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被囚處”、“汀州試院舊址”和唐代古柏等參觀游覽內(nèi)容。汀州客家博物館整個展館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個展室,展覽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燦爛繽紛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屬一家親”;“崛起奮進的長汀”。
[26]
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后廳、廂房和數(shù)幢平房相接組成。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wèi)署址,明、清兩代辟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yīng)試秀才的場所。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曾來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內(nèi)兩棵珍稀罕見的唐代雙柏,參天繁茂,蔚為奇觀。汀州試院,設(shè)有《汀州客家歷史陳列》、《福建蘇區(qū)首府—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光輝業(yè)績陳列》等固定陳列,還適時舉辦各種專題展覽。[32]
云驤閣
云驤閣
客家人創(chuàng)建了汀州,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走進長汀,只要留意一下這里的建筑、飲食、民風,就不難感受以它獨特的魅力。
云驤閣,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筑。它建于唐大歷年間,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藝術(shù)。
類似這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長汀幾乎抬眼就見,隨處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門,氣勢恢宏的文廟,雕梁畫棟的天后宮,金碧輝煌的廟宇,奇特的雙陰塔,唐宋古街區(qū)。[32]
汀州古城墻
汀州古城墻(4張)
始建于唐大歷四年,至明清時期,汀州古城墻總長為5000多米,設(shè)有12個城門,“枕山臨溪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掛珠”的獨特格局。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保存完好的城墻近3000米,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lián)結(jié)在一起。1996年汀州城墻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墻已有1200多年歷史,始建于唐大歷四年。保留下來的城墻將古城門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全長一千五百多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閣
廣儲門又名三元閣,建于唐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基礎(chǔ)由花崗石所砌筑,青磚斗拱,三重遞進,總長8.55米,拱門高3.4米,遺有唐代八角復盆式礎(chǔ)柱。[32]
雙陰塔
旅游資源(10張)
雙陰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龍泉”和宋代古井“學府陰塔”的合稱。與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于地底,故稱“陰塔”,是中國罕見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報》兩次發(fā)出新華社記者專稿,報道長汀文物工作者發(fā)現(xiàn)“雙陰塔”。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驤閣建于唐大歷年間,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筑。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于一體,具有中國園林建筑的鮮明特征,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云驤風月”。1929年3月,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央蘇區(qū)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quán)——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機關(guān)設(shè)在這里。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
臥龍山風景區(qū)
臥龍山位于城區(qū),坐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龍山白云”。臥龍山巔的北極樓、金沙寺建于宋代,樓內(nèi)還保存“雄鎮(zhèn)閩西”四字大匾額。1989年公布北極樓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
孔廟
汀州府文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汀州府文廟建于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占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明間為龍鳳藻井,次間為井口天花,屋頂為桔黃琉璃瓦封蓋,地面鋪方形青磚。[32]
汀州天后宮
媽祖廣場(天后宮)
汀州天后宮始建于宋代,供奉護海女神媽祖神像。前后殿檐兩側(cè)為石雕龍柱。前殿明間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5580平方米。后殿明間正廳為方形藻井,使用雙層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飾。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
朝斗巖風景區(qū)
朝斗巖風景區(qū)位于縣城南郊,與臥龍山遙遙相對。山上大雄寶殿內(nèi)塑有罕見的反坐面壁菩薩,兩邊對聯(lián)為:“問菩薩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頭”。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煙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寶殿召開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1961年該址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
朝斗巖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長汀縣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召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任主席,政府機關(guān)設(shè)于此。省蘇的成立,標志著福建蘇區(qū)建設(shè)進入了全盛時期。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1932年春,中共閩粵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guān)設(shè)在這里,內(nèi)設(shè)組織、宣傳、婦女等部。羅明、劉曉、陳潭秋、劉少奇等先后任省委書記。周恩來同志來到長汀后居住在這里。4月初,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這里召開攻打漳州軍事會議。該址原為中華基督教會,由禮拜堂、后樓房組成,磚木結(jié)構(gòu),座西向東,建筑面積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
福音醫(yī)院
中央紅色醫(yī)院前身——福音醫(yī)院舊址福音醫(yī)院原為英國教會醫(yī)院。由門房、禮拜堂、病房、醫(yī)療室、手術(shù)室等六幢平房組成,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義后,福音醫(yī)院院長傅連暲為南昌起義軍和紅軍醫(yī)治傷病員。毛澤東、陳賡、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權(quán)、賀子珍等曾在福音醫(yī)院休養(yǎng)所治病療養(yǎng)。1933年醫(y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yī)院。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
辛耕別墅
辛耕別墅(2張)
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辛耕別墅(毛澤東、朱德舊居)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lǐng)紅四軍首次入閩,解放長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駐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同志也居住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在大廳主持召開了調(diào)查會和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在擴大會議上確立了開創(chuàng)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偉大戰(zhàn)略計劃。該址為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
福建省職工聯(lián)合會舊址
福建省職工聯(lián)合會舊址——張家祠(劉少奇舊居)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福建省總工會在此設(shè)立。劉少奇同志到長汀視察工作時住在這里,陳云同志在此召開過工人大會。該址由前廳、后廳及后樓組成,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位于縣城羅漢嶺。1935年春,瞿秋白在轉(zhuǎn)移中經(jīng)長汀水口小逕村遭敵包圍不幸被捕,被囚于汀州試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在中山公園涼亭(秋白亭)里飲酒后,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于羅漢嶺。1953年在羅漢嶺立瞿秋白紀念碑。1985年修碑時,陸定一為紀念碑題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為紀念碑立碑文。1985年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32]
著名人物
編輯
長汀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唐代名宦陳劍,魯國侯鄒應(yīng)龍,宋代羅彧、羅烈、宋慈,元代羅良,明代馬馴、郝鳳升,清代黎士弘、劉國軒、上官周、黃儀臣、楊瀾、劉家駒、康詠等,都是汀人熟知的歷史名人。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涌現(xiàn)了--李云龍[33] 、張赤男、羅化成、陳丕顯、楊成武、傅連暲、童小鵬等許多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忠誠戰(zhàn)士。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人瞿秋白、何叔衡英勇犧牲在長汀。[34]
央視財經(jīng)頻道主持人謝穎穎,財經(jīng)頻道當家花旦之一[35] ,1978年5月22日[36] 出生于福建省長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