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歷史文化
風靡臺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于此。其余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
安溪縣的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
長坑鄉茶山
安溪產茶始于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臺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著烏龍茶傳入臺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臺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臺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臺加深聯系和鄉情的重要方式。[35]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
安溪與臺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臺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臺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
在臺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數百萬臺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征。[35]
“十里詩廊”
安溪縣城全景
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后,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巖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
風景名勝
安溪縣是“國家級園林縣城”,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巖、安溪縣文廟、安溪城隍廟最為著名。
清水巖
清水巖
清水巖位于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于北宋,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 A AA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圣旅游勝地。清水巖是中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巖寺,存有文物古跡中,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2009年12月份,清水巖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10年,“清水祖師信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清水巖成為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 。自古就有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巖,到清水巖必有所得。[36]
安溪縣文廟
安溪縣文廟
安溪縣文廟,位于安溪縣城南,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屢毀屢修,格局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安溪人李光地任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相當于宰相),他召集中國名師巧匠,參照山東曲阜孔廟、北京故宮、山西武廟等建筑精華,進行重建。因此,安溪文廟素有“八閩第一”“ 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中國排名第五位。
安溪文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藝術群,它工程宏大,藝術精安溪縣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其建筑法式曾傳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證。
安溪文廟主體建筑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呈左右對稱。自外至內有泮宮、騰蛟起鳳石坊、泮池、照墻、欞星門、戟門、廡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諭衙等,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加上東邊的明倫堂,建筑面積達5986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合理,層次分明,規模宏大,藝術精湛。1985年10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 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確定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風景旅游區
鳳山森林公園
安溪鳳山森林公園位于安溪城關,以鳳山公園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營總面積180公頃(2700畝)。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安溪 ,該公園以自然、人文景觀為根本,強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主題,集茶文化旅游、尋根旅游、朝圣旅游、健身旅游、觀光旅游、生態旅游6大功能為一體,公園規劃由“一園兩區”構成,即茶葉大觀園、宗教朝圣區、健身游覽區,共有景點71處,其中現有45處,規劃建設26處。[38]
閬苑巖
閬苑巖
閬苑巖是安溪有名古剎,為“安溪八景”之一。始建于唐末,歷史上以產白茶聞名,巖宇大門上有一副茶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記載當時盛產白茶的歷史。
特產美食
烏龍茶(3張)
安溪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茶樹資源十分豐富,已收集的茶樹品種達50余種,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如下:
鐵觀音:原產于安溪西坪鎮,系烏龍茶中之極品。其條索緊結沉重,茶湯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悠長,滋味醇厚甘鮮,被評為全國名茶和世界名茶。
黃金桂(黃旦):原產于安溪虎邱美莊村,是烏龍茶中風格有別于鐵觀音的又一極品,具有“一早二香”的獨特品質,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
本山:原產于安溪西坪鎮,與鐵觀音近親,但生長勢與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成茶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近似。
毛蟹:原產于安溪大坪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于栽培,產量較高,外形條索緊結,嫩葉尾部多白毫,內質香氣清高,深受消費者青睞。
梅占:原產于安溪蘆田鎮,適應性廣,產量較高,在不同產地能適制各種茶類。制紅、綠茶香高味醇;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優良。
大葉烏龍:原產于安溪長坑珊屏,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耐旱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深受消費者喜愛。[39]
著名人物
編輯
詹敦仁: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
詹仰庇(1534~1604)明泉州安溪祥華鄉多卿人,父詹源,弘治進士,曾任監察御史、云南按察司副使。
李光地(1642~1718)湖頭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陳萬策(1674~1724)崇信里(今祥華鄉珍山村)人,清著名數學家。著《四書制義》等。
謝宸荃( 生卒年不詳)直隸安肅進士,授安溪令,留心民瘼,整飭有方,勇往任事。
官獻瑤(1703~1782)長坑福春人,授翰林院修撰、提督粵西學政、陜甘學政等,著有《讀易偶記》等。
王瑞璧(1904~1998年),安溪縣解放前最后一任縣長,新加坡著名書法家、教育家。
陳沼濤(1917~2007)祖籍祥華鄉珍山村,生于臺北,熱心家鄉文教事業。
莫耶(1918~1986)女,原姓陳,金谷鎮人,作家,甘肅省文聯副主席,革命歌曲《延安頌》詞作者。
林梧桐(1918~2007)原籍蓬萊鎮,馬來西亞云頂度假旅游勝地創始人,慈善家,雪蘭莪安溪會館會長。
林降祥(1915~) 龍門鎮人,中國僑聯辦公室副主任,聯絡部負責人。
林福星(1918~) 官橋蓮美人。上海市閘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林如鵬(1968~) 官橋赤嶺人,博士;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新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莊希泉(1888-1988)龍門鎮人,第二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莊炎林(1921~)龍門鎮人,第四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林軍,印尼歸僑,第七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李尚大(1920~2008)湖頭鎮人,印尼雅加達安溪福利基金會主席,著名實業家、社會慈善家。
施金城(1925~ )原籍龍門鎮,印尼實業家,新加坡安溪會館名譽主席,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為家鄉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捐建培文師范學校,被譽為安溪當代的“陳嘉庚”。
李陸大(1926~2006年)湖頭人,新加坡著名實業家、慈善家。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1980年發現的“3609號”小行星命名為“李陸大星”。
唐裕(1926年~ ),祖籍安溪縣蓬萊鎮,新加坡華人實業家,著名僑領,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創會主席。
王永慶(1916~2008)祖籍長坑鄉,全球杰出企業家,臺灣第一大財團臺塑集團董事長。在不足50年的時間內,創造驚人的“臺塑”神話,被譽為“中國經營之神”。
陳發樹(1961~)祥華鄉福洋村人。新華都實業集團董事長、武夷山旅游股份副董事長、紫金礦業董事等。 2009年以218.5億個人財富位列2009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11名,連續多年成為福建首富。
高建平,安溪人,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員,興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明法,祖籍蓬萊鎮。1934年出生于緬甸仰光,香港實業家。畜醫專家。他的科研成果“家畜針刺麻醉”獲得第一屆中國科 學大會獎。
羅豪才,1934年3月生,安溪人,教授。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7年至2007年任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
陳梧桐,1935年11月生,安溪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歷史學家,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民族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起),著有《洪武皇帝大傳》《明史十講》等學術作品。
陳志堅,1966年1月出生于安溪縣長坑鄉南斗村。博士生導師。青年專家。
陳火炎,1968年生,官橋吾宗人,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起)。
裴金佳,,湖頭鎮人,1963年8月出生,中共福建省委委員;黨校在職大學學歷,助理會計師。。
李建國,1952年8月生,湖頭鎮人。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第十一屆中國人大代表。
柯希平,1960年生,蓬萊鎮蓬溪村人。2009年柯希平夫婦以81.9億財富并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51名(較2008年215名的財富排名有很大的提升),連續多年成為廈門經濟特區首富。2009年,柯希平出資10億元興建廈門第一高樓——廈門財富中心。
陳清江(1904~)官橋吾宗額人,廈門市僑聯副主席
陳乃昌(1910~)龍涓新嶺人,中共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研究室主任,中國政協委員(副部級)
陳宗基(1922~) 龍涓人,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副主席,一級研究員。
陳覺萬(1932~)魁斗奇觀人,華僑大學校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教授
陳福接(1935~0官橋吾宗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少將軍銜,教授
陳金池(1935~)官橋吾宗人,新疆公安廳廳長,新疆武警總隊隊長、政委
陳火旺(1936~)長坑玉南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金榜(1937~)官橋吾宗人,中共江西省委委員,江西省外事辦副主任,江西省僑聯主席
陳田爽(1944~)鳳城吾都人,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副部長兼機黨委書記
陳聯合(1944 ~)官橋吾宗人,廈門市僑聯主席,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樹林(1944~)中鐵第十六工程局局長
陳連真(1952~)蓬萊美濱人,商業部辦公廳副主任,中國商業對外貿易總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正司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