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紫竹禪林(補怛紫竹林)位于潮音洞西面麓下。據宋代《云麓漫鈔》記載,南宋年間(1127-1279),這里建有“觀音巖寺”,后圮。明正德年間(1506-1521),因寶陀寺久廢,僧淡齋在此建正殿5間、方丈殿5間,恢復大寺,后又毀于寇亂。萬歷(1573-1619)末,僧炤寧在原基創聽潮庵,定海知縣樊王家有詩贊日:“寶剎凌空路轉深,洪濤舂雪見叢林。波光倒影窺明鏡,晩籟含風響暗琴。寂寂香云成法界,離離紫竹見禪心。名山應有神靈護,龍氣長吹落日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額掛此。雍正九年(1731),僧廣記奉帑金重修殿宇。道光二年(1822),借仁亮同徒圣覺大修。光緒十年(1884),僧凈守同徒廣學、廣權續建。民國八年(1919)康有為題額“補怛紫竹林”。
新中國成立后,僧開瑜、智生等居之。1979年重新落實宗教政策,部分房屋經整修后住尼師數人。198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將補怛紫竹林劃歸普陀山佛協管理使用。1990年開始重建,至1992年峻工。
殿臺三重,第一重天王殿,東對蓮花洋,殿外臺基雕欄玉砌。第二重圓通寶殿,臺基石欄護衛,殿內供奉緬甸白玉紫竹觀音座像。大殿右樓房為客房;兩邊廂房為寮房和庫房。第三重大悲殿,樓上供奉香檀木雕貼金千手觀音座像;樓下供奉漢白玉臥佛,亦來自緬甸。大悲樓左為念佛堂,內供阿彌陀佛。樓上右為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座像;左為藥師殿,供奉“東方三圣”;兩殿壁間懸掛“十六觀經”、“藥師如來施藥圖”等大型銅雕4幀。后面為齋堂。
山門前是一片寬廣的沿海岬谷,其上小丘鐘靈,泉池甘冽。有明萬歷參將趙九思等所立“禁止舍身燃指碑”、澹澹亭、大士橋、不肯去觀音院等名勝古跡。從這里向東眺望,蓮花洋水勢浩瀚,善財礁隨波出沒,朱家尖、白沙等島嶼若隱若現,千步沙、朝陽洞、梵音洞諸景互相輝映。終日香煙繚繞,游客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