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位于五臺山臺懷鎮的顯通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院,建成僅晚于洛陽白馬寺。當年漢明帝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同年兩人來到五臺山,建造了顯通寺,揭開了五臺佛國的歷史。顯通寺在五臺山寺廟群中規模大、歷史悠久,俗稱“祖寺”,也是歷朝歷代的皇家寺院,現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顯通寺的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等,寺內蒼松翠柏參差其間,佛教氣息非常濃郁。游覽顯通寺有三大看點:全木結構的大佛殿、全銅鑄成的銅殿、純磚結構的無量殿。大佛殿(大雄寶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全木結構建筑。大殿內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皇帝御筆“真如權應”木匾。殿臺上,并列主佛三尊,殿墻兩側是十八羅漢,都是明、清時期遺留的雕塑。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里舉行禮佛儀式。高約8米的顯通寺銅殿,建于明代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是一座銅鑄成的仿木建筑物。銅殿的上層四面,各有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有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有萬尊佛像,中央臺上端坐一尊銅鑄大佛。格扇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十分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情趣。殿前原有同期鑄成的五座銅塔,抗戰時被日軍掠去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顯通寺的無量殿是“純磚結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殿內的四壁鑄有佛像萬尊,所以也稱為“萬佛殿”。殿身的柱額、斗栱、梁架、屋頂及吻獸脊飾等完好無損。四周隔扇的欞花圖案和裙板上花鳥人物,工藝精湛。寺內還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包括幽冥鐘、唐代的石碑等,都值得花時間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