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慧濟禪寺亦稱佛頂山寺,建在佛頂山巔。其處紺殿崇樓,蔭映山巔,瑞靄彌漫,祥云呵護,為香客游人向往之名剎,常有“三步一拜上佛頂”之虔誠信眾。據(jù)歷代《山志》載,山巔原有石亭,內(nèi)供石佛,明萬歷間(1573-1619),僧圓慧建慧濟庵,尚寶司丞沈泰鴻題額“寶月含空”。期間,鄞縣薛三臺《游普陀山夜宿佛頂山寺》詩云:“為尋絕頂入云深,普向塵寰證佛心。家國艱難余涕淚,乾坤俯仰此登臨。上方鐘磬圓僧夢,天際波濤送梵音。瀛海扁舟蔬作飯,不須風(fēng)雨助愁吟!”
清康熙間(1662-1722),僧普順重修殿宇,后年久荒圮。乾隆五十八年(1793),僧能積在山巔發(fā)現(xiàn)石幅上鐫“慧濟禪林”四字,募創(chuàng)圓通、玉皇兩殿,建鐘樓、大悲殿、齋樓等。光緒二十一年(1895)殿宇盡毀。后經(jīng)韓山曦居士捐資重建大雄寶殿、玉皇樓、鐘樓等,于二十七年落成。光緒三十二年,住持德化請《大藏經(jīng)》貯寺。民國初,又經(jīng)文質(zhì)長老增建,遂成巨剎。
新中國成立后,僧善余等居之。建國初,寺由陸軍進駐。1979年10月,駐軍騰退,由普陀山佛協(xié)接管,當(dāng)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翌年,開始全面修復(fù)。1983年,國務(wù)院60號文件列慧濟寺為全國漢族地區(qū)142座重點寺院之一。1985年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正式將慧濟寺劃歸普陀山佛協(xié)管理使用。1988年新建觀音殿,1995年新建栴檀閣、拆建齋堂、新建荷花池;1997年重建閱藏樓,1998年建釋迦牟尼佛應(yīng)化事跡碑廊,琢山門口“龍宮”。
進入山門,天王殿內(nèi)四天王,彌勒、韋馱像系1984年重塑;對面照壁鐫“南無觀世音菩薩”,道光二十年(1840)寺僧圣光立,蘇州常熟草圣庵清本書。大雄寶殿為僧能積創(chuàng),光緒二十一年(1895)毀于火災(zāi),僧源法、源順等募資重建,僧靜山募蓋黃瓦。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旁阿難、迦葉;后面供“西方三圣”;兩旁左楊技觀音、千手觀音,右文殊、普賢菩薩;兩邊靠壁“二十諸天”像,系1983年重塑。大殿右側(cè)祖堂,內(nèi)塑圓慧祖師像;壁間嵌有“歷代佛祖像碑”,鐫釋迦佛、摩訶迦葉、阿難尊者、商那和修尊者、優(yōu)婆毱多尊者、提多迦尊者等34位半身像;樓上大悲樓供千手觀音座像;殿外壁間嵌“慧濟寺助田碑”,系嘉慶二十二年(1817)住持登泉所立。
西為觀音寶殿,中供香樟木雕貼金重光觀音座像;兩邊壁間嵌歷代名家繪觀音寶像碑,1991年無錫黃良起鐫,住持妙善立。
東側(cè)為藏經(jīng)樓,樓下法堂;由此向東為方丈殿,庭院小巧幽雅,廊間嵌慧濟寺“規(guī)約”碑,民國二十四年(1935)住持善余立。大殿西側(cè)為玉皇樓,樓下客堂,東側(cè)地藏樓,用作僧寮。此外尚有上齋堂、下齋堂、禪堂、云水堂等殿宇。東南邊庭院內(nèi)建有鐘樓、漢白玉荷花池,池中架設(shè)白玉曲橋,建于1992年;園內(nèi)有梅檀圖,內(nèi)供檀香木雕釋迦牟尼佛立像。院西壁嵌釋迦牟尼佛出世成道浮雕32幀。寺之西南有普陀鵝耳櫪樹,乃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拾級而下,豎一巨巖,上有“朝闕玉柱”四字,鐫于康熙年間。東麓原有法喜庵,崖間鐫“慧濟禪林”四字;南下有刀劈石等景點。